丹东,是一座宝藏城市。取“红色的东方”之意。原名为“安东市”,别名“东北苏杭”。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年来,科技领域捷报频传,城市风貌日新月异,人民收入节节攀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显著,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年轻干部要从这十年变迁中汲取力量,为下一个十年征程积蓄新能量。
丹东与朝鲜新义州市隔江相望,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也是中国万里长城最东端的起点和中国海岸线最北端的起点。丹东市与朝鲜隔江相望,和韩国一衣带水,是中国一万八千公里海岸线的北端起点,也是亚洲唯一一个同时拥有边境口岸、机场、高铁、河港、海港、高速公路的城市,一个经历抗美援朝战火洗礼的英雄之城。
丹东地热资源丰富,是温泉疗养胜地,获评为“中国温泉之城”。下辖振兴区既沿黄海,又沿鸭绿江,还沿朝鲜半岛,是全国罕见的三沿地区。下辖东港市比较知名的是东港草莓,也是中国海岸线上最北端的县级行政区。
市区南侧是鸭绿江,北侧是山地,整个城市狭长分布,登顶锦江山上可目及鸭绿江,更能远眺江对岸的朝鲜。
丹东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抗美援朝纪念馆每天都人山人海,令人感动。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丹东的口号是“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血给血、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给多少”。
现如今在丹东,我们可以在许多地方缅怀英烈、回顾那段历史。这其中的抗美援朝纪念馆更加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它已经成为了解历史、缅怀英烈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抗美援朝纪念馆自1993年7月开馆至今,已接待国内外观众1200多万人次。如今改扩建完成以后的新馆更加宏伟壮观,那日我在新馆看到排队等待进馆参观、数以千计的人流,瞬间就被深深地感动了。
抗美援朝纪念馆位于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畔的英华山上,远远的就可以望见巍峨矗立的抗美援朝纪念塔,“抗美援朝纪念塔”七个鎏金大字煜煜生辉。
整个纪念馆每一处都是有寓意的,比如说进馆大台阶宽10.25米,寓意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日。进馆台阶中部的牌楼,寓意着志愿军胜利凯旋。牌楼与塔基之间设有5层缓步大台阶,寓意着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的五次战役。进馆台阶共由1014块条石砌成,寓意着志愿军英勇战斗的1014个日夜。
抗美援朝纪念馆用馆藏文物2万余件,各类抗美援朝资料3万余份,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再现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的光辉历史。
抗美援朝纪念馆重新开放以后,除了本地市民以外,还有许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恢宏、大气、明亮是大家对扩建新的抗美援朝纪念馆的一致评价。
抗美援朝纪念馆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由于参观人数众多,需要提前预约。在参观过程中,抗美援朝纪念馆推出了自助式参观服务,观众可以通过扫码了解展览中文物背后的故事。还推出了云讲解、公益讲解、语音导览等项目,可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服务非常贴心。
和平是中国人民最珍惜和期望的,那也是革命先烈们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对我们来说无比的珍贵,它会激励着自己更加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
丹东的城市发展变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开展:
一、从“我为群众办实事”中积蓄“实干为要行胜于言”的力量。“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提出,要持续推动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上下功夫,在着力破解“硬骨头”问题上下功夫,在推动实践活动出成果见实效上下功夫。实干担当是新时代党员干部“为政之本”,无论是“优化营商环境,建立一站式办理机制”,还是“引水开渠,保障缺水农田就近灌溉”,都是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工作中要关注每一个群众关心的问题,做细做实每一件“大事小事”让群众见行见效,才能不断提升群众的认同感,让群众获得幸福感。身处一个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党员干部只有不断强化实干担当,立足本职岗位为人民服务,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切实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才能让真正创造新业绩,取得新成果。
二、从“经济发展奇迹”中收获“奋楫争先勇毅笃行”的力量。丹东经济总量从1994年的140亿元,到2008年突破500亿元,再到2022年高达890亿元、人均GDP超4万元……硕果累累的成绩背后,是刘澜波提出了“水火并举、因地制宜”的方针,正确处理了火电与水电的关系,为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是王崇愚提出和发展缺陷能量学表述和相应理论处理模式,更是无数党员干部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在基层岗位上,艰苦奋斗、改革创新所取得的。他们舍弃了城市的灯红酒绿、车水马龙,走入贫瘠艰苦的农村,扎根于基层一线的土地,与群众一起学习,与基层一起成长,以先进的理念为种子,用汗水和实践去耕耘,一刻不停地“吸收养分”“积蓄能量”,始终不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终在自身岗位上开出灿烂的花朵,结出丰收的果实。年轻干部当保有“奋楫勇争先”的态度和行动,才能在新征程中实现新作为。
三、从“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中感受“初心不改使命不怠”的力量。产业叠加扶持,危房改造扩面,消费扶贫助力,丹东精准施策决战脱贫攻坚收官年。
2020年11月2日,宽甸满族自治县灌水镇东岔村“扶贫车间”正式成立,为当地贫困户就业增收开辟了一条新路。车间开工生产后,可吸纳400余人就业,每人月平均工资在2000元左右。
小康路上,不落一人。年初以来,丹东多举措精准帮扶,全力冲刺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确保全市294名未脱贫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6762名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下贫困人口的年收入全部达到5000元以上,5.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
在扶贫资金投入方面,今年丹东市共接收并下拨省级以上专项扶贫资金12447.8万元,市、县两级财政投入专项扶贫资金5355.47万元,同比增长36.7%。其中,市本级投入2300万元,同比增长51.6%,县本级投入3055.47万元,同比增长27.3%。凤城市投入1000万元,同比增长88.6%。
为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丹东市坚持突出产业扶贫这个关键,精心谋划产业扶贫发展方向,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全面推广凤城市“1+N”、东港市“飞地经济”和宽甸县“村集体+贫困户”发展模式,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自种自养、庭院经济,实施产业叠加扶持,带动全市所有5292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在今年7月27日召开的全国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上,我省推荐的3个产业扶贫典型案例中,凤城市的“产业叠加稳收入”、宽甸县的“中药材产业促脱贫”同被列入“全国产业扶贫典型案例”。
凤城市和振安区还创新实施“保障式”扶贫产业模式,重点补助未脱贫人口和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挥产业扶贫兜底保障的作用,使低收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享受正常分红的基础上,实现多次多层产业扶贫保障。
在危房改造中,针对部分住房质量不高、居住环境差的B级房屋,丹东在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创新开展“提升居住质量,助力脱贫攻坚”的“温暖工程”,切实提升困难群众住房质量,让困难群众住得安心、住得放心、住得温暖。截至目前,全市实施“温暖工程”974户。
在扶贫产品销售上,丹东积极利用电商扶贫带动消费扶贫。以“满乡印象”“品味宽甸”等电商企业为牵引,抓扶贫产品宣传促品牌营销,线上线下互动运作,涌现出“宽甸石柱参”“河口艳红桃”等一批农特产品电商品牌,带动本地中华蜂蜜、食用菌等农产品走出大山,销往全国各地。宽甸县还吸纳“第一书记”和党支部书记及社会精英近300人,形成了2个电商扶贫示范村、22个乡镇电商扶贫服务站、204个村级服务点的农村电商网格化服务体系,“满乡印象”“品味宽甸”等电商企业与23家农村合作社达成合作,覆盖贫困户2230户,年销售收入达1300万元,工业产品下行年销售额达1000余万元,直接带动2000多户贫困户人均增收2000多元。
这些数字之下,是张桂梅“坚持做高山峡谷里的灯盏’”的初心不改,是黄文秀“我要回家乡支援建设”的执着信念,是无数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扎根基层用心用情为人民服务,以一腔为民真心走入基层一线,用行动和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在一次次面对面交流,肩并肩劳动,心连心沟通中拉近彼此距离,将党的关心关怀送到群众最难处,用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年轻干部当以“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觉悟,将初心融进灵魂,把使命扛在肩上,只争朝夕、顽强奋斗,交出自身的满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