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佛科院学子三下乡:领从熙非遗之美,醒“沉睡”传承之花

   (通讯员 曾思茵)2023年7月9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染梦绿洲之魂,共筑潮“梦”之根”三下乡实践队前往潮州市潮安区彩塘镇金砂一村从熙公祠进行其历史调研和实地考察。

图为从熙公祠大门  (通讯员 林朗灿 摄)
    据看管从熙公祠的老先生介绍,从熙公祠是由旅居马来西亚柔佛洲侨领陈旭年所建,道光十四年,17岁的金砂人陈旭年出洋至马来西亚谋生,后结识当地贵族,经商致富。祠堂兴工于清同治九年(1870),告竣于光绪九年(1884),历时十四年。从进门到祠堂的内部建筑,琳琅满目的金漆木雕和彩绘金漆画将祠堂装点得富丽堂皇。尽管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吹雨打,祠堂的精细的工艺仍然令人叹为观止。老先生一一为染梦绿洲实践队的队员讲解石雕木雕的由来和寓意,令大家叹为观止。

图为四幅挂屏之一“渔樵耕读”(通讯员 林朗灿 摄)
    老先生介绍到,公祠的架构装饰为当时精工,以门楼壁肚四幅青石挂屏冠绝,分别为:百鸟朝凰、鱼虫花鸟、士农工商、渔樵耕读。每幅挂屏无论是在构图上还是人物造型上都做到匠心独运,不论是山水人物还是花鸟鱼虫,通过匠师细腻精巧、繁而不乱的多层镂通雕刻技巧,刻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四幅青石挂屏均为透雕镂空石雕,精致绝伦程度可见一斑,线条流畅人物虫鱼飞鸟灵动传神达到形神兼备恰到好处,队员们在参观的过程中都被这些精美的技艺深深吸引。
从熙公祠建筑艺术成就集清末潮式建筑营造石雕、木雕、灰塑、嵌瓷、金漆画、彩绘之大成。石雕水平代表当时整个潮汕石雕最高成就。从熙公祠的主人陈旭年对建造祠堂的工艺水平要求甚高,他不惜耗费巨资,不计成本,不限时日,只求标新立异,把匠师们各自的技艺充分发挥出来。

图为染梦绿洲队员认真观赏石雕(通讯员 林朗灿 摄)
    我们在现场看到,祠堂内的每一处石雕、木雕都精美绝伦,很多都不是简单“凿”出来的,而是用刀一点一点“剔”出来的,而且为了让这些石雕和木雕呈现更好的效果,陈旭年花费巨资让匠师以彩绘的方式呈现,使得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人物故事更加栩栩如生。

    染梦绿洲团队经过这次的实地考察和调研,了解了从熙公祠的发展历史以及祠堂内建筑的伟大的艺术气息,深深惊叹于当时陈旭年先生为建设家乡不惜耗费巨资建造的宝贵文化遗产,也将保护非遗文化深深植根于心。
图为染梦绿洲队员与祠堂负责人合照(通讯员 林朗灿 摄)

 
时间:2023-07-26 作者:曾思茵 来源: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染梦绿洲之魂,共筑潮“梦”之根”三下乡实践队 关注:
  • 淮师学子三下乡:关爱孤寡老人 传承孝道文化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