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学为例
郑怡菲(湖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102班)
【摘 要】我国自2014年启动新高考改革以来,先后有三批省市加入了试点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在改革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综合回顾了新高考改革在高中教学管理、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语文试题创新、高中大学学业衔接和公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学者提出的应对之策,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新高考改革方案提供启发。
【关键词】新高考 寻找最美教师 语文教学 试题创新
一、前言
”以灯传灯,心灯不灭,今不忘点灯人,后必传灯共燃华夏。”教师作为传教、授业、解惑之人,一支粉笔,两袖微尘,三尺讲台,四季耕耘。寻找最美教师,不分乡村和城镇,只为寻找最美师德。
随着新高考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展开,新的高考格局对包括语文在内的各个科目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高考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指南针,必将引发高中语文教学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变革。从国务院2014年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各省区区已公布的新高考改革方案来看,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放在高一和高二学年的会考中评价,将语文、数学、英语放在高三结束时的高考中考查是基本的发展趋势,这样的变化对语文学科最大的影响将是让学生由更充裕的时间去学习。
而语文教师作为引导学生阅读学习的关键人物,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和核心。应试教育下的功利性阅读思维将不能适应新的高考形式,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建立阅读习惯、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和采用多种形式阅读等方面紧抓阅读环节,从而提高阅读质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详尽而具体的阅读要求,这充分体现出教育部门和专家学者对中学生阅读的重视。在实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无知地忽视或被粗暴地剥夺。
二、调查目的及调查意义
(一)调查目的 近些年伴随着新课改和新高考方案的实施,许多社会学者将传统高考与新高考进行对比,发现传统的高考侧重于知识的考察,而新高考侧重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高考改革中针对语文学科考核做出调整,减少基础知识考察,阅读理解占比增加,分值变大。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在高考语文考试中获取较高的分数。这就给高三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既要让学生广泛阅读,又要做好阅读指导,在有目的性训练和循序渐进指导中,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这样不仅能让其在语文考试中获取高分,为高考奠定基础,还有利于语文综合素养发展。
而此次调查,就是为了探讨当今高中语文阅读教育教学上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与挑战,通过与优秀教师的访谈,听取教师经验,从而能够更好地剖析社会现象,提出自己地思考与建议,以期自身的实践调查结果能够为高中语文阅读与作文教育教学提供帮助。
(二)调查意义 此次调查揭示了高中语文阅读与作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个人的思考与建议。这是一种作为学生本身对教育教学的反思,是老师和学生的一次思想碰撞。借“寻找最美乡村(诚征)教师”,从探讨中学语文阅读与作文教学之实。尽管本人的社会实践调查并不成熟,所得出的思考与结论尚显稚嫩,较为浅显,但该实践在某些方面还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此次调查有助于让学生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帮助老师找到辅导学生阅读的策略,如。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便是教育学生舍去功利性的读书观念,树立为寻找快乐、感受激情、零五指挥而读书的心态,即寻求一种非现实功利主义读书观。还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领域。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教师就不应强制学生读他们不喜爱之物,否则他们就会对阅读活动失去自觉性。
(2)让学生建立阅读习惯
阅读的关键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种习惯的养成是人们对这种行为长期坚持的结果,读书习惯的建立也是这样,要以兴趣为指导、以需要为动力、以意志为后盾、以进步为激励,长期坚持,不言放弃。
(3)培养学生广泛阅读
广泛地阅读就是要读得多、读得杂,天文地理、花鸟虫月,喜欢什么就读什么,但是也要尽量避免读书种类单一。古人有“开卷有益”的说法,今人亦提倡多读“闲书”。温儒敏认为,“闲书” 指的是学生选择的课外书,包括某些流行读物。读“闲书”也是一种阅读,可以引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这是学生的“语文生活”的重要部分。不仅如此,广泛的阅读既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活跃大脑思维,又能提高阅读能力,为作文写作奠定良好的素材基础。考试成绩的提升会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阅读对提升语文素养的作用,从而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广泛的阅读中去。广泛而大量的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环节,抓住了这个环节,就能使整个语文学习活跃起来。
三、调查过程及调查方法
(一)调查过程 1.调查成员: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人员由湖北师范大学第二期勤敏训练营全体成员组成,而本次社会调研是由本人具体负责并独立完成。
2.调查形式:以电话访谈为主,线上调查问卷为辅的调查形式。
3.调查对象:本次调查是为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而本人所寻找到的是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高级教师袁群老师。宜昌一中作为我的高中毕业母校,是我比较适合的选择,而袁群老师授课幽默风趣、待人温和随礼、对待学生认真负责,曾教育出许多优秀的学生,符合“最美老师”的称号。
4.调研过程:首先,在调研前期,我接受到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任务,了解到社会实践主题是“寻找最美乡村(城镇)教师”。在得到这个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 后,我一直在思考社调选题,在反复斟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新高考大环境下课程改革与考题创新等方面,确定了以“探寻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如何应对阅读、作文的创新性提高——以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学为例”这一调研主题。
确定了主题之后,便开始制定访谈大纲。经过反复斟酌,筛选出了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并且明确了本次调查课题的时代背景,目的,意义,以及多个调查维度,整合出了调研课题为《“寻访最美乡村教师”》的问卷调查。接着,我开始广泛收集有关新高考语文教学的相关资料,查阅相关文献,明确了各实践阶段的任务分工,就访谈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并最终定稿。然后,我与访谈老师取得联系,一共和老师进行了三通电话交流,在最后一次通话中展开了此次电话访谈。在调研中期,各位成员以线上的形式对采访的老师们进行问卷调查,受到了广大受访老师们的关注与支持,在线上的调查过程中各成员实时截图拍照,发入交流群,以确保每日工作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与此同时指导调查的训练营学生干部实时询问并关注我们的调研进度,给予及时的帮助与指导调查
问卷发放为期三天。最后,在调研后期,对成功提交的线上问卷进行整理以及数据的统计。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为本次调查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次调查以线上调查为主的形式,以一次电话采访、一次问卷调查为主要载体,由本人和湖北师范大学第二期勤敏师范生训练营各位营员共同合作完成了本次调查方案的设计、问卷的制定、资料的收集以及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由训练营统一编写问卷《“寻访最美乡村教师”问卷调查》,本次活动预计发放问卷份100份,实际有效回收问卷71份回收问卷与预期问卷数量由些许落差。后将调查的数据整理后进行统计分析,获得了较准确的调查数据
(2)交流研讨法
交流研讨法为本次调查的次要方法之一。在前期完成招募队员的同时,我们社调部的成员们就召开多次会议以确定最终的课题,先是大家上网查找资料以确定各想课题,后大家根据课题实现难易程度及客观条件进行讨论和交流,后经过社调部成员之间的多次交流以及询问参考老师的意见,最终确定课题为《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调查研究》。经过讨论和沟通,确定了制作问卷、分发问卷和整理数据以及PPT汇报的具体人员分组,有利于后续工作的进行;在问卷、数据整理完成的时候,再次召开了全体成员会议。会议交流、讨论了撰写报告的一些注意事项,有利于将此次调查完整地结束。
(3)查阅文献法
查阅文献法为本次调查的次要方法之一。先是通过百度等工具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参军意愿以及入伍要求,从而确定了此次调查实践的研究主方向,也让本人对这个本来空泛的课题有了
较深刻的、较独特的见解,这也为后来问卷讨论会的开展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与坚实的基础。
(4)电话访谈法
电话访谈法为本次调查的实践方法,是决定调研结果的重要环节。由于部分原因,不能与采访对象进行当面访谈,因此决定用电话会议的方式与老师取得联系,并且通过确定访谈主题、制定访谈大纲、编撰访谈问题等方法,完成了此次采访调查。
四、现状与原因分析
阅读与作文所考究的都离不开学生的“阅读技巧”,而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个部分。课内阅读以教材为蓝本在语文教师指导下通过课堂进行,近年的语文课堂出现了两种重要的倾向,一是重文言文,轻现代文;二是重知识储备,轻能力培养。
本人在和访谈老师的采访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初中时学过的《藤野先生》、《孔乙己》、《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等中外现代经典篇目内容所知甚少,相当生疏。而对相关文学常识记忆清晰、掌握牢固,对《论语十则》、《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文言篇目无论字词释义,还是文学常识多能较好地掌握。现在很多高中学生也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文言文的学习上,学生用大量的时间翻译词句、背诵经典段落和篇目;而现代文较少要求背诵,多是要求熟读。而熟读是缺少切实客观的检验标准的,于是很多学生将熟读降格为一般的阅读,多数学生只将课文读一遍,要求学生精读、反复读则很难做到。
出现这两种倾向的原因是语文中考、高考指引下的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教师和学生都将学习的重点放到了考试能直接考查的项目上,至于语文能力、人文教化因其抽象无形且短期之内难以奏效便被降至次要地位,甚至无知地被舍弃。长期这样学习语文使学生感受不到语文中优美的篇章词句、动人的真挚情感、高尚的思想精神,摆在面前的只有没完没了枯燥无味的词句释义和记忆背诵,以至于让学生认为语文是依靠记背就能学好的学科。因此课内阅读必须改变被考试牵着走的急功近利的心态才有可能走上正轨,但是在中考、高考分数说了算的时代,让教师、学生走出应试模式,谈何容易。
再来看课外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 7-9年级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一年内课外自读5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综合近年来发表的关于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调查报告,本人发现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令人堪忧。例如一份对高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79%的受调查学生对课外阅读没有固定的安排,都是看时间和心情而定;每学期阅读量在5本以下的占到了70%,1本都没看过的占到了25%;关于阅读的方式方法有68%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随便翻翻”,15%选择的是“应付式”。其他调查也显示了大同小异的结果。中学生课外阅读在“量”与“质”。上都难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尤其在文学经典名著的阅读上表现得就更差了,有学者甚至提出中学生文学经典名著阅读是“‘伪’阅读”的观点B,这不是危言耸听。
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仍是应试教育下的功利性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仍是应试教育下的功利性思维。大多数人认为课外阅读与语文中考、高考关系不大或者说没有直接关系,与其花大量时间在课外阅读上,不如将时间花在课内背诵上,或者干脆花在其他科目上更能提高考试分数。不仅如此,学生面临的更严酷的现实是各科目大量的具体可查的书面作业已经让他们应接不暇,再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被认为“与考试无直接关系”的课外阅读。学生自己没时间没精力,语文教师支持力度不强,有的家长和班主任还明令禁止学生看这些“与考试无关”的书籍。课外阅读可谓困难重重。顾之川先生说,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普遍患上营养不良症,读书太少,不愿读、不想读,也不能读。因为他们面对着中考、高考的分数限制,使之不愿主动地去阅读,这不能怪学生,也不能怪家长,更不能怪老师,要怪只能怪我们目前选拔人才的方式,尤其是我们的考试招生制度。此言掷地有声,直切要害。
五、思考与建议
立足于新高考的大环境上,阅读在个科目的考试学习中的占比逐渐增加。同时,作为语文学习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是其根本和核心。
南朝文论家刘勰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感悟,唐人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体验,这些都说明广泛的阅读对读写能力的提升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当代语文专家学者也极其重视广泛的阅读,著名语文教育家李希贵认为学生“阅读比上课管用”;著名教育家、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说,学语文不能仅靠课本,必须有课外阅读;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徐兴无认为,语文苗子“必须是‘读书的种子’,而不是考试的能手。‘读书’是个广义的概念,涉及学生做人的方法、对人文的关怀、个人的修养等”。由此可见,语文的根本在于广泛的阅读是许多成功者多年实践形成的共识,是实实在在的经验。
(一)广泛的阅读可培养语文兴趣,提升语文素养 应试教育思维下课堂语文教学让人感到专制霸道、味同嚼蜡。学生总是被要求带着问题去读书,心中有任务,阅读就有压力,专注目标,岂敢旁骛?文中真正吸引人的优美清丽的文辞、真挚动人的情感、启人心智的哲思都被匆匆抛却。本来重主观情感和灵性启悟的语文阅读非要被教师强加给-一个统- .的所谓答案,学生的阅读感悟还有何价值?
与课内阅读完全不同,课外阅读是教师“专制”之外的自由王国,学生可以凭兴趣自由选择书籍,率性感受内容,随心所欲地解读文本;用心灵与人物对话,以坦诚同作者交流。一篇文章就是作者向你敞开心灵的一扇窗户,一本书就是一个异彩纷呈的美妙世界。心灵徜徉其中,自会兴趣盎然、乐而忘返。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在自由的无负担的阅读中逐渐形成,而这又会促进语文成绩的提升,使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语文学习》 2002 年第2期摘要刊登一封学生来信:“高考语文我赢了,我不会去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我要感谢的是《平凡的世界》等中外名著和《读者》《收获》 等优秀杂志。”这是对课外阅读促进语文学习的鲜活事例。实践也证明,凡是喜欢语文、形成了阅读习惯的学生,都是课外阅读量大、知识面广、读过很多“闲书”的,这一部分学生思想一般比较活跃,整体素质也高;而那些只熟悉教材和教辅资料、课外阅读“闲书”少、没有阅读习惯的学生,即使考试成绩不错,转入大学的学习方式也都比较难,他们视野窄,思路不开阔。后一类学生占有相当比例,他们往往是高分低能。
(二)广泛的阅读能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大量的阅读可以推动语文思维的发展,有效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与心的交流,当然会伴随着不断往复的双向思维活动,一是读者不断领悟到作者的观点,二是读者心灵对接受到的信息的反馈活动,二者循环往复就能使读者不断受到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阅读欣赏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种训练不是被动的,而是伴随着愉悦与满足的自主自觉行为,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提升阅读感悟能力。
广泛的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写作的基础是占有大量素材,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强调素材的重要性,广泛的阅读可极大地拓展知识面,使读者占有丰富的写作素材以厚积薄发,有力地奠定写作的基础。不仅如此,优秀的作品语言或优美如歌,或奇崛瑰丽;或构思严谨,或独具匠心;或表达流畅,或描绘传神;或情思飞动,或哲理内蕴。长期与这样的文章相伴,何愁不受其影响而潜移默化呢?作家创作下笔千言,文采飞扬,让人钦羡,可他们哪个又不是博览群书的高手。诺贝尔奖得主莫言从小学就开始大量读书,少年时期不但把古典小说《三国》、《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封神榜》 都看了,而且还把当时流行的“红色经典”《红旗谱》、《烈火金刚》、《苦菜花》、《迎春花》、《红旗插上大门岛》、《海岛女民兵》、《敌后武工队》、《战斗的青春》、《野火春风斗古城》、《山乡巨变》、《踏平东海万里浪》等也都看了。他后来参军做了部队的图书管理员,馆藏的千册图书无一遗漏全部阅读过,正是丰厚的积累奠定了他成为文学大家的坚实基础。
(三)养成读书习惯 可提高个人修养,受益终身大量的阅读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广泛的兴趣,提高语文读写能力;优秀的书籍更能使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感情的陶冶、智慧的启迪。长期坚持阅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但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且还能形成儒雅的气质、良好的修养,让人终身受益。
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 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此言读书对人心灵的净化启迪和对人心智提升的重要意义。优秀书籍,尤其是经典著作,其内容经历岁月的淘洗,保留了文化的精华,又不断补充新的时代的营养;其价值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滋养和影响了无数仁人志士。这些作品代表了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浓缩了几千年的集体智慧,多读常读就会融化于心,受到陶冶,心胸开阔,智慧明达。优秀的文化修养浸润于心灵,表现于谈吐,转化为行为,从而使人的境界得到根本的提升。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恰恰体现出语文学科一个重要的特征——“人文性”。
六、结语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陷入一个极大的困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忽略了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阅读。语文的成绩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读出来的,放弃了这一方法寻求语文的发展便是缘木求鱼、舍本逐末。一新一轮高考和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为奇迹,广大语文教师要紧抓阅读这一核心,勇探索阅读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大胆实践,还学生以朗朗书声。
[参考文献][1]温儒敏,让阅读真正走进学生生活[N]中国教育报,2012-08-06。
[2]杨宗兰,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EB/OL]。
[3]黄美红,中学生文学经典名著的“伪”阅读及其矫正策略[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11)。
[4][6]顾之川,学语文不能仅靠课本必须有课外阅读[EB/OL].
[5]李希贵。语文老师心中的痛,阅读比,上课管用[N]中国教育报,2015-03-16。
[7]李征,大学教授剖析中学语文教育的尴尬[N].合肥晚报,2003-12-04。
[8]钱海荣,语文教学中的尴尬及其思考[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4(4)。
[9]温儒敏,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1(1)。
[10]温儒敏,倡导名著阅读,还需讲究方法[J].创新人才教育,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