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乡村教师流失现状,谈乡村教育发展策略

一、调查目的及意义
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城乡义务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目前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乡村教师流失人数持续增加,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对乡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增加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教师待遇有所改善,但仍有乡村教师不断流失的情况存在。乡村教师的质量与乡村教育的质量息息相关,为了解影响乡村教师流失的因素,我们收集了71份样本数据,通过对乡村教师的选择与需求的分析,推断出当前乡村教师流失的现状及问题,提出思考和建议,具体调查报告如下。
二、调查计划
1.明确调查范围及形式
本次调研范围确定在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在调研期间,我们主要活动形式为寻访乡村教师及填写问卷。我们提前就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预防,调查以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为主,文献法为辅,从客观角度出发,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综合的分析。
2.对调查问题的讨论
我们根据这次调研的目的,确立了维度、问卷及访谈大纲,调查内容包括乡村教师的流失意愿、流失原因、生活和工作情况以及职业发展状况等问题。
3.做调查报告
问卷及访谈数据采集完成后,队员们利用问卷星和SPSS软件统计对结果进行分析,编写调研报告和心得体会。
三、调查实施情况
调查事件:2022年7月
调查对象:浙江金华的乡村教师
调查方式及形式:(1)线上问卷调查,发放71份问卷,收回71份有效问卷。(2)寻访乡村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83位教师进行采访。
四、调研现状
现状一:乡村教师流失数量逐年增加。
根据调查结果,多数农村学校教师流失数量与以往差不多,占42%;近三分之一的农村学校教师流失比以往多,占28%,教师流失比以往多及没有教师流失的总和占比30%。综合来看,乡村教师流失现象存在,且流失数量较以往有所增加是主要趋势。
现状二:乡村教师的流动呈现单方向性。
教师由贫困偏远地区向乡镇、城市流动,由待遇差的地区向待遇好的地区流动,由普通学校向重点学校流动,由中西部地区向经东部沿海地区流动。
现状三:乡村教师骨干教师、学科组组长、中高层领导和优秀教师较多,其中本科学历占比最多,其次为专科学历,中专学历的占比最少。
五、流失原因
我们认为影响乡村教师流失的因素可以归纳为既相互影响又具有相互独立性的五个层面:个体因素的工作压力、薪资水平、职业认同感,家庭因素的子女就学状况和婚恋状况,学校因素的地理位置及设施、周边交通便利程度,政策因素的津贴福利、晋升机制和教师培训制度,社会因素的社会评价、城乡差距。
1.个体因素
(1)工作压力
①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和工作负担会影响乡村教师的流失。在调查的71个样本中,绝大部分乡村教师担任班主任职务,占比61.97%。在农村学校中学生构成复杂,班主任工作繁重且复杂,除了正常的教学,还需要了解学生评价、家校联系、班级管理等工作。虽然班主任拥有班主任津贴,但十几年未增加的津贴标准并不能满足班主任的日常需求,长期以往,降低了班主任的工作热情,也提升了班主任的流失率。
②跨学科、跨年级教学的工作负荷会影响乡村教师的流失。由调查结果可知,在乡村教师的乡村教学中带来困扰的因素中,跨学科、跨专业及无关教学的杂事占比53.52%,超过一半的比例,可见此类因素为乡村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工作负担,过多的工作量会挤压乡村教师的学习提升时间和个人生活时间,给教师带来精神上的压力,导致乡村教师流失率增加。
(2)薪资水平
①薪资水平会影响乡村教师的流失。由调查可知,绝大多数乡村教师认为其工资比县城教师的低。政府文件中提及的“保障教师工资收入不低于公务员水平”在部分农村及偏远地区并未实现,乡村教师的薪资水平仍低于当地同级公务员和其他职业人员。较低的薪资水平会导致乡村教师流失显著增加。
(1)职业认同感
①职业认同感对乡村教师流失有影响。部分乡村教师认为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与社会地位远低于城镇教师,但迫于就业压力选择到乡村任教,缺乏工作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样,当乡村学校涣散无理的管理与教师的目标愿景发生冲突时,同样会使教师丧失工作动力,无法融入乡村教师角色,长期处于职业认同感较低的状态。较低的职业认同感会使乡村教师流失概率增加。
2.家庭因素
(1)子女就学状况
①在调查中,部分乡村教师选择长期在乡村任教是因为子女已经成家就业,没有后顾之忧。相较城镇学校,乡村学校教育资源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对教师及其子女的发展都会造成限制,在此情况下,乡村教师为给子女就学提供更好更优越的条件,会选择离开乡村学校任教。
(1)婚恋状况
①在调查中,有53.52%的乡村教师称婚恋困难、不方便照顾家庭以及夫妻分居是造成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之一。若教师与配偶因工作分居两地,为了更好的家庭生活状态,教师会流露出强烈的流失意愿。
3.学校因素
(1)地理位置与设施
①乡村学校设配设施陈旧,缺少基础教育活动场所,住宿、饮食待遇差,学校地理条件偏僻、远离城镇等物质因素都会降低乡村教师的生活满意度,进而导致部分偏远、贫穷地区的乡村教师流失严重。
(2)周边交通便利程度
①在调查中,有14.08%的乡村教师表示学校偏远,导致参加培训不方便,路途成本高。有9.86%的乡村教师表示上班交通不方便。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吸引教师加入,但恶劣的环境则会成为教师流失的推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乡村教师的流失。
4.政策因素
(1)津贴福利
①在调查中,有14.08%的乡村教师表示偏低的乡村补助对其造成了困扰,有16.9%的乡村教师甚至不能按时拿到足额发放的乡村教师工作补贴。津贴补助。“三险一金”是我国中小学教师主要的福利待遇,但2006年实行的新机制中并没有为乡村教师的补助和“三险一金”安排专项的资金保障,导致乡村教师物质保障不足。在部分地区,不少乡村教师仍未加入医保,根据工龄长短发放的医疗费全年只有不到两百元。较差的福利待遇会增强乡村教师的流失意愿。
(2)晋升机制
①由调查结果可知,在调查中,有67%的乡村教师认为评定职称困难。,在职称评聘等方面,乡村教师的机会和名额相比城市教师明显要少很多,不合理的晋升机制以及评定制度的疏漏制约了乡村教师的发展和晋升,也挫伤了乡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为了寻求更广阔的晋升空间,为了改善自身的生活质量,乡村教师流失的意愿会增强。
(3)教师培训制度
①由调查可知,乡村教师培训政策存在很大不足,相较城镇教师,乡村教师的进修和发展机会少。
我国乡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缺乏专项资金的支持,乡村学校的公用经费不足,乡村教师薪资低无力承担费用,这些都限制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和专业培训的机会。同时培训内容大多贴合城市教学,无法与乡村教学融合,脱离实际,参考意义不大。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单向流入城市教师,使得城乡教师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导致乡村教师流失增加。
5.社会因素
(1)社会评价
①乡村教育中长期存在着“离农”的思想。教育是推动底层社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渠道,但人们固执地认为农村就是底层社会,对农村存在隐形的歧视和轻蔑,乡村教师潜意识会认为乡村教师社会地位低,耻于到农村教学,并迫切地想要逃离农村。这样的社会评价下教师自身没有,也不会使学生拥有对乡村的热爱。
(2)城乡差距
①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背景下,与农村相比,城市学校有着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更便利的交通、更多的晋升机会,更高的薪资水平、更高的社会地位,这些都诱惑着乡村教师向城市或发达地区学校流失和流动。
六、相关建议
针对此次调查发现的现状和原因,我们总结了一下几点建议:
1.政策层面
(1)实行乡村教师任教的弹性服务年限制度。
①三年一次选择离开或留下的机会,服务年限应不少于3年。乡村教师的综合待遇可与服务年限挂钩,服务时间越久,其综合待遇越高,晋升和评优机会越多。避了免部分乡村教师追求更优质发展机会而突然离职,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计划的情况发生。
(2)完善并精简晋升考核程序。
①减少对乡村教师同一阶段同一内容的重复考核,同一级别的考核做到“一表多用”,在不影响教师教学成果检验的基础上,合理降低考核频率,适当设置考核周期。
(3)继续落实并完善教师薪资待遇政策体系。
①一是提高偏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的薪资待遇和津贴补助,从而提高和补偿乡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生活满意度。
②二是实施差别化薪资待遇政策体系,从“整体提薪”到“重点提薪”。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学校的乡村教师岗位划分等级,按照等级发放薪酬。为了弥补偏远、底层学校的不足,蹭强该学校的岗位吸引力,层级越低的学校教师得到的补偿性薪资越多。
③三是国家和政府适当上移财政责任,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由国家和政府承担不同区域乡村教师收入差距的责任。适当提高乡村教师工资总额中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例份额。
(4)出台解决教师子女就学和夫妻分居等问题的政策
①实施乡村教师子女优先择校的城区就学政策。这一政策可以打消乡村教师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忧虑,能有效稳定乡村教师队伍。
②为教师夫妻的工作调动提供便利。当地政府尽可能为婚恋双方或教师夫妻安置在同一区域教学,或为其工作调动提供一定程度的政策便利。
(5)完善津贴补贴政策
①提升班主任的工作津贴。乡村学校的班主任工作繁重且工作压力和工作负担比普通任课教师大,根据班主任的工作量为其提供适当的班主任工作津贴,激发班主任的工作热情。
②为乡村教师提供多样的贷款和激励计划。当地政府为区域内的乡村教师提供一定额度内的贷款免还、住房补贴、奖金激励等经济支持计划。
(6)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①加强对乡村教师的职前培训。实施地方师范生工费培养计划,让高水平的师范生参与乡村教学,为当地带来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定期开展乡土文化认同感的培训讲座,对就职前的乡村教师对乡村归属感和乡土文化认同有一定的认识,让乡村教学中充分融入当地的乡土文化。
②加强对乡村教师的职后培训。根据乡村学校教学的实际需求开展有效的教师培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大班教学、复式教学等都可以作为乡村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
③实施“名师工作室”政策,鼓励和支持名师工作室到乡村学校开展乡村教师培训工作,和学校签订合约,开展名师一对一教学,长期合作,帮忙解答疑惑。
④实施“乡村教师教育硕士培养计划”。政府帮助乡村教师与师范院校牵线搭桥,被录取的乡村教师享受在职研究生就读的名额,同时发放奖金、免除学费,毕业后会到原单位教学,为学校带来高质量教学。
2.学校层面
(1)优化人文环境,为乡村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
①完善教师交流合作机制,营造团结合作氛围。支持教师加强团队建设,学校可以鼓励老教师与新教师结成一对一辅导关系,促进新老教师优势互补,提高教师工作效率,推动学校教学质量提升。
②强化评价结果的正向反馈机制。学校不断给予教师正向的反馈评价,利用评价结果提高教师的个人成就感和学校归属感。
(2)优化物质条件,为乡村教师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
①为乡村教师提供周转宿舍条件,配齐完备的生活设施,提升食堂的伙食补贴和饮食水平,利用空闲教室,为乡村教师提供临时休息室,尽可能提升乡村教师的生活满意度。
②完善乡村学校的设施和活动程度。学校可以向政府申请专项资金为学校增设校车,增加校车路线,修缮学校的操场和体育馆等活动场所,为学校安装全面覆盖的网络信息设备。
3.教师层面
(1)乡村教师在教学中面临诸多压力,教师应掌握合理的心理保健方法,加强自身的心理调整能力,以便应对教学教育改革所带来的职业机遇和挑战。
(2)能够做到正确的自我评价,对自身的教师职业拥有清晰的规划和安排。能够对自己的优缺点和价值观有深刻的认识,对自己有明确的定位。能够和领导、同事、家人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学会通过参加体育和娱乐活动调节心情,做到劳逸结合,以更好地对待乡村教学中的诸多压力。
七、结语
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点是在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稳定。过去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的长期存在,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乡村教师流失情况不容乐观。从多方面来考量导致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后发现,政策、学校和教师个体都承担了一定的责任。现今应从政策、学校及教师三层面为乡村教师提升与发展提供支持,使乡村真正拥有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优质的乡村教师。只有让乡村教师在教师岗位中获得幸福感、成就感、归属感,才能降低他们的离职意愿。
 
 
时间:2022-08-21 作者:丁玲 来源:湖北师范大学 关注:
  • 赴六安大别山革命纪念馆
  • 皖西位于大别山区,地处江淮之间,人杰地灵,将星璀璨,此次活动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刻意识到革命胜利的意义
  • 08-23
  • 做知"性"家长,筑起孩子安全防护墙
  • 时隔一年的师生交谈
  • 教育是为人生的,不仅仅是受教育者的人生,也是教育者的人生,在教育之中充实和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
  • 08-23
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