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的七月在大学生眼中一切都如此地充满活力,这是夏天的代表,也是夏天的模样。今年的暑假是截然不同的经历的起点,内心的激情在燃烧,伴随着这份浓烈的激情,附上回报家乡的热情,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三下乡”的征程。曲阜师范大学“星火传递,携梦同行”社会实践队队员前往济南南部山区乡村里开展支教活动,给那里的孩子们上一堂温暖又富有学识的课,让他们也能被书香萦绕,在知识的海洋里展翅翱翔。
作为师范大学的一名学子,很荣幸能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下乡体验活动,更是一次让大学生全方位、深层次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与此同时也为大学生锻炼自身和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提供了条件。本次下乡实践活动为期七天,在这短短一星期的日子里,开展第二课堂,主要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以爱国情怀为主线,配合特色调研。这的确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也是一次能力与责任的考验,从早早手忙脚乱得整理自己的物品和回想辅导员的谆谆教诲,到凌晨五点爬起收拾行李等待大巴,再到经过一路漫长的颠簸,迷迷糊糊晃晃悠悠下离开家到达乡村支数学校,直至明晰自己要讲授的课程与生疏的备课。思维终于在接到要教授的班级时慢慢悠悠明了:人生中首次以一名老师的身份站上三尺讲台传授知识的经历即将到来。

(图为队员给同学们讲课 刘兴海 摄)
“老师”这个词并不陌生,从小到大的校园学习生活画卷中,老师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第一次转变身份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还是避免不了的紧张与期待。几千年前曾有个哲人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代也有人说成功倾向于有准备的大脑,这确实是不无道理的。之前作为学生听老师讲课,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课堂上,总感觉老师们思路清晰,讲题有条理,重难点突出。但却没有想到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上课短短四十分钟的课程要考虑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传授知识,上课时语言的巧妙使用,合理的课堂按排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德尔充分吸收理解知识点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才能在课堂中做到游刃有余。和学生们短暂的相处发现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他们都生气勃勃、意气风发,在他们身上无不散发着当代青少年的朝气,他们每天活力满满不由让人心生美慕。在支教期间度过了自己难忘的岁月,留下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通过听其他支教人员的授课以及自己亲身授课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懂得了教师要格尽职守,以身作则去教育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理。

(图为队员与同学们互动 刘兴海 摄)
这趟三下乡之旅,支教员们都认真热情付出了,尽可能把所学知识带来的乐趣和外面精彩的世界向他们呈现。丰富的支教课程受到了当地学生的热烈欢迎,激发了他们的自信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在这短暂的七天中,他们不仅学到了课堂以外的有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从支教人员身上学到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无法预判这几天能在那些孩子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带来多大的影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对学生和支教人员二者来说,经历过的就是不一样的。总体看来,这次下乡活动是成功的,所取得的成果是丰硕的,对个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图为队员们在学校的集体合影 刘兴海 摄)
时间如白驹过隙,回想这次实践活动学到的东西可谓数不胜数,从接触到的人身上学到了很多社会经验,也提高了自身潜力,这些在学校里都是学不到的。社会上要善于与他人沟通,而这是需要长时间练习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各种各样的团体,人与人之间相互听取建议,虚心接受。这次亲身体验让我有了深刻感触,这不仅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更是一生宝贵的财富。在今后要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磨练自我的同时让自我认识的更多,使自我未踏入社会就已体会社会更多方面。作为当代大学生,或许真正的磨难只是擦肩而过,并没有过多的纠缠。大多数的大学生一向在安逸的环境下生活、学习。很多东西都能够唾手可得,但是在某个遥远的角落里,却有一些人过着与我们截然不一的生活。山村里,应对知识,孩子们露出如饥似渴的眼神;应对生活,农民们展示出与烈日暴雨搏斗的精神。谁能不为之震憾,不为之动容呢?此次,我们走进山区,是星星之火,能够燎原;是一场心灵的碰撞,一种关心,一份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