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革命文化基因,赓续苏锡红色血脉

调研情况
  • 调研现状
目前,社会各界越发重视红色资源、红色文物的价值与地位,也运用多种方式加强红色资源与红色文物的开发与传播。在红色资源与红色文物开发方面,主要有设立专项保护资金,建设相关红色文物数据库,对革命遗址树标立识。
在红色资源与红色文物传播方面,主要有建立红色文物、革命宣传基地,特别是在革命、国家建设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的城市常常选择打造红色旅游景点与路线,此外还有加强红色标语、红色文图设置,开办红色网络电视节目来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红色资源的科普、宣传,并对于相关人物事迹在各个层面进行表彰宣传,形成人人尚红的氛围。
在红色文物保护方面,部分地区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政策保护传承红色资源,使得红色保护界定分明、有依可靠、违法可究,同时也使得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偏远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薄弱地区的红色资源得到外界的关注和保护,不至于被破坏甚至是消亡,例如四川省出台了《四川省红色资源文物保护条例》、湖南省出台了《湖南省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等等。对于无形的红色资源则以口述史、史传等方式加以保存记录。
对于红色资源红色文物的开发保护和传播,在学校特别是高校层面,把红色资源和红色文物作为教育教学资源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研究和做法在这两年逐渐兴起,目前主要包括编纂红色教材、开发红色课件等,以及通过寒暑假期社会实践等方式促使学生了解红色资源,宣传红色文化,比如创青春三下乡红色专项活动,开办红色游学活动等等。此外也有部分学校充分利用本校的悠久校史、杰出校友等资源,进行红色专题的大力挖掘与宣传,做到校内红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但是在红色资源作为教学资源教学与实践结合方面明显欠缺,难以做到知识向实践的迁移。
虽然红色资源和红色文物在中国社会具有特殊性,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其开发保护与传播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不断巩固,相关领域的探索和研究将会有更多探索的空间。
 
  • 调研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
此次活动的其中一个途径就是实地走访苏锡红色地标。红色遗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的革命历程,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理想信仰,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对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和科学严谨的精神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通过走访纪念馆等地标,浏览陈列的各类革命烈士的所有物,生动再现了革命烈士的斗争路线和奋勇杀敌的斗争场景,也使我们更加深刻了解到当年红色革命的辉煌历程。
本团队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会利用好这次的良机,努力汲取先人留下的人文精神和信仰力量,践行使命担当,用好丰富的红色文物资源,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故事,为青少年投身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调研方法
  调研通过材料收集、调查问卷、实地考察的形式完成的。
  • 材料收集:
1、在调查前通过网络和相关书籍、资料,精心搜集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提炼、整理、分析,为调查研究提供数据和资料的支持。
2、发放调查问卷,开始调研工作。
3、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情况。
 
(二)调查问卷:
问卷调查主要是面向社会群体的抽样调查,对苏锡红色地标进行定量分析,抽样人数为50人,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三)实地考察
我们团队用好革命纪念馆等丰富的红色地标,挖掘红色地标背后的故事,了解到当年红色革命的辉煌历程,从而汲取人文精神和信仰力量。
 
四、调研过程
第一阶段:正式问卷调查。小组成员制定并完成“对苏锡红色基因的了解程度”调查问卷,通过互联网形式发放调查问卷。在问卷调查后与被调查人员对相关问题进行交流。
第二阶段:在2022年7月11日—8月10日间参观浏览苏锡红色地标,追溯红色记忆。
第三阶段:数据分析、整理。整理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归类、统计、分析,结合实地考察中所了解到的信息及相关理论框架,对调研内容进行分析并最终成文。
 
五、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问卷方面
本次调查主要面向大学生群体,兼顾少部分已经步入职业生涯的工作者。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大体可以看出:
1.对苏锡红色基因的了解程度与个人意识:总体上,人们对于当地革命基因都有所了解,也对其历史缘由较为清楚。71.74%的人都对当地红色基因比较了解,仅有6.52%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历史缘由并不清楚。
2.对革命基因的了解途径:人们对于革命基因的了解途径多样,多通过书籍课本等纸质资料与参观博物馆等传统方式进行了解。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等新的传播媒介的发展对于当地历史革命基因的传播有很大作用,进一步使这些事迹及其历史为人们所知。通过网络和书籍课本了解的人数差不多。
3.活动的参与度与当地重视程度:根据调查问卷,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在当地革命基因的相关活动中参与度并不高,人们对革命基因还停留在认知而非行动阶段。有60.87%的人不曾参加过相关活动。各地对革命基因传承的重视程度得到大家认可,人们大多认为在对革命基因追溯的过程中,其自身价值与文化价值会进一步彰显,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很有帮助。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下苏锡文化基因普及与传承的最大问题在于人们的保与参与意识不够强。虽然在媒体的宣传和推广下,人们的观念有所改变,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据调查,许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党的历史、当地革命史了解甚少或记忆模糊,缺乏对红色资源价值的全面认识,更谈不上参与红色资源保护工作。同时,有关部门对保护红色资源的宣传工作不到位,致使很多公民对保护红色资源的法律法规不太了解,对当地的革命史迹、革命人物及精神不大了解,因而缺乏对红色资源进行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解决问题:
一是加大宣传的力度。这不仅仅是对媒体工作者们提出要求,更是对社会提出要求。政府各部门应当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支持相关纪录片、宣传片的拍摄。
二是要结合历史进行普及。历史是动人的,也是血淋淋的。在这些红色基因的背后,革命先烈们的精神照亮着我们,我们不能忽视,更不可忽视。
 
(二)社会实践方面
2022年7月20日—31日,我们团队走访了常熟市烈士陵园、南社通讯处旧址、秦邦宪故居等地,其中碑、亭、塔错落有致,烈士墓群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纪念馆中的红色记忆模块和陈列物品,带我们重归那个战火纷飞、狼烟滚滚的峥嵘岁月,在那里我们看到了革命军民不屈不挠,抵御外族侵略的决心,看到了军民团结一致的昂扬激情,看到了革命将士的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但红色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面临窘境。
  1. 红色资源利用手段单一、展示形式单一
目前已开发利用的红色纪念馆所呈现的模式,相互重复,表现手法一致,特色不突出,缺乏对红色历史内涵的深度挖掘。大多已开发的红色遗址中,都是使用静止展示方式,复原室内场景,或通过照片讲诉,但其中设施不足,游客服务不完善,游客无法有和场地有任何共鸣,并且单一的陈述,使整体景点无聊乏味。
 
  1. 红色资源宣传力度不足致使知名度低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广告宣传收效甚微,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新媒体传播平台风头正盛,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互联网获取外界信息。但在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受众颇广的知名互联网平台上,红色资源的宣传推介信息却相当匮乏,当地居民和政府未对这些红色基地有足够的重视与宣传,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当地红色文化知名度低。
 
3、红色文化建筑受损严重
红色建筑象征和传承着崇高的革命精神,是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缺乏保护意识,有的只是孤零零的一块碑石,有的则年久失修,如常熟市烈士陵园,很多墓碑上已经锈迹斑斑。这些红色建筑因为长期缺乏管理维护而受损严重,丧失了红色文化建筑应有的红色氛围,文化教育价值也大打折扣,遑论其经济价值。
 
  1. 红色遗产管理维护人才匮乏
人才是当今时代第一生产力,科学有效地保护和开发苏锡的红色遗产,很大程度上要靠人才。保护红色遗产不仅需要更多懂理论、有技术、敢实践的专业人才,还需要许多集历史学、经济学、旅游学、地理学、建筑学等多门类学科知识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需要这些人主动投入红色遗产保护中来。这显然对新时代红色遗产开发利用和管理维护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关领域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各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红色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因素。目前在苏锡地区长期从事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人才并不多,尤其缺少富有创新性和担当精神的人才,导致当地红色文化始终未能很好地融入当地特定的地域文化中,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表现手段落后乏味,体现不出自身优势。
 
5、对红色文化资源认识不准确
一段时期以来,人们未能正确认识到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宝贵而独特的文化资源需要纳入当地发展全局加以统筹规划,重视对红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管理、开发和维护,而是更多地从获取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以经济价值高低决定文化保护力度,把更多的资金投向经济效益显著的红色景点,对一些经济价值不高的红色文化遗产则敷衍塞责,导致一些红色建筑遗产面临不断破损消败的命运。
同时,在日常宣传推介中,人们轻易便把红色文化定义为革命文化,这对许多并未生长在革命年代的人来说太过久远,未免“过时”而难以接受。对红色文化的宣扬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和革命先辈,又需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并富有趣味,将红色文化产品以符合现代人认知需求的方式展现出来。
 
六、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红色遗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的革命历程,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理想信仰,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遍访革命故地、红色热土,反复叮嘱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挖掘革命文化基因,深刻了解当地红色革命的辉煌历程,汲取先烈的人文精神和信仰力量。
那如何全面了解,深入研究苏锡地区的红色革命历程和成就成了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实地走访苏锡红色地标
红色遗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的革命历程,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理想信仰,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的队员通过走访纪念馆等地标,浏览陈列的各类革命烈士的所有物,可以生动再现革命烈士的斗争路线和奋勇杀敌的斗争场景,也使我们更加深刻了解到当年红色革命的辉煌历程。
 
  1. 寻找记载苏锡红色故事的书籍史料
例如队员们前往的《秦邦宪生平事迹陈列》展中,共展出历史照片及实物资料二百余件,并运用了复原陈列场景形态、影像资料等陈列方式,真实、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秦邦宪同志辉煌的一生。当时的记载、英雄们的手书也能让大家更全面和设身处地地感受到红色精神。
 
  1. 深入追寻红色足迹,呈现教育价值
通过寻访亲历者和见证者,记录下他们口述的红色故事,收集红色标语、红色故事、文献资料、革命实物、革命英雄人物图片及其他抗战文化资源等,并以红色文化读物或专片、小品、故事、歌曲等展示出来,进一步丰富红色文化内涵。 
 
  1. 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通过线上查找资料故事,编写调查问卷、宣传报告以及新闻稿,打造一批有深刻思想内涵和丰富文化底蕴、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红色教育文件。队员个人在微博、微信、QQ等公众平台上推送发布相关信息,吸引同学朋友关注并积极参与红色专项社会实践;在红色基地周边以及线上宣传,让人民群众了解掌握,自测自查,引发大家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共振。
 
  1. 创造红色周边,带动红色文化
以人民群众喜爱的形式综合开发红色旅游产品,例如服饰、小摆件等,注意红色文化与其他各种旅游资源的结合。以红色地标旅游展览带动群众深度了解、挖掘、感悟红色文化故事与内涵,对于提升我国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是加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传达文化正能量,弘扬文化主旋律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徐向东. 让红色文化可知可感、可亲可近[N]. 中国旅游报,2021-08-26(003).
[2]何勇海. 不忘英烈忠魂 永续红色文化[N]. 中国艺术报,2021-08-30(002).
[3]凌云. 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N]. 人民政协报,2021-08-24(003).
[4] 江苏:保护利用红色资源 焕发红色旅游活力[N]. 中国旅游报,2021-08-30(004).
[5]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团云南省委深化“万名团干上讲台、当好思想引领员”专项工作[J].中国共青团,2021(12):6-7.
 
时间:2022-08-19 作者:薛玟琳 来源:南通大学 关注:
  • 赴六安大别山革命纪念馆
  • 皖西位于大别山区,地处江淮之间,人杰地灵,将星璀璨,此次活动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刻意识到革命胜利的意义
  • 08-23
  • 做知"性"家长,筑起孩子安全防护墙
  • 时隔一年的师生交谈
  • 教育是为人生的,不仅仅是受教育者的人生,也是教育者的人生,在教育之中充实和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
  • 08-23
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