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阳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情况调查报告
陵阳镇位于青阳县南部,地处安徽“两山一湖”旅游腹地,是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陵阳是个千年古镇,镇域部分古迹风貌保存完好,自然风情氛围浓郁,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区域面积213.85平方公里,辖15个村,1个街道居委会,2.6万人。
早在公元前109年,即汉武帝元封2年,置县治于陵阳,县衙设香池里(今香池尚在)。自古即为江南重镇和山区土特产集散地,是徽商北上南下的重要通道,境内明清徽派古建筑多有留存,全镇156栋古民居,40余座古桥,尤以太平山房(陈氏宗祠)、李氏宗祠、曹氏宗祠(现已移至县城)、宁氏宗祠、谢氏宗祠和南流桥、文昌阁为代表。其中太平山房、李氏宗祠、曹氏宗祠均为国保单位,陵阳老街保存相对完好并正在保护修复,“品字楼”、“老洋房”和所村、上章村等村庄的部分古民居经保护修缮后已成乡村网红点,宗祠文化和古建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陵阳古镇文化。
为保护历史建筑,传承历史文化。
近年来,陵阳镇开展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工作主要有:
一、组织编制《陵阳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和《陵阳镇所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所村、上章村、陵阳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并通过会议、宣传栏等形式切实做好保护规划的宣传和落实。
二、开展镇域古居、古桥、古树、古道等古迹和古遗址的调查和留影建档工作,对部分古居古迹实行挂牌保护,并确定镇村联系负责人,明确专人保护,并在集镇老街开建了古镇留影展示馆。同时积极组织申报省、市级历史建筑,争取上级部门的挂牌保护与项目支持。
三、组织修缮保护工作。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和自筹资金,先后对李氏宗祠、宁氏宗祠、太平山房、谢氏宗祠、文昌阁、老街古民居等进行了修缮,还组织复建了纪念陵阳首任县令窦子明的“飞仙亭”,修复老街石板路,规划建设集中展现陵阳历史文化的古镇文化园,并围绕太平山房和李氏宗祠实施了所村和上章村传统村落环境整治等。同时针对民间散落的古民居保护修缮问题,我镇制定了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纳入危房改造资金补助范围,不符合条件的由镇自筹资金按危房改造修缮补助标准予以补助,确保古建筑能得到有效保护。陵阳镇自2012年来在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方面已累计投入资金近1600余万元。
同时严格依据保护规划,加强历史文化名镇、民村,特别是核心区规划建设的控制与保护,核心区内不予批准新建,修缮、改建需获得批准后实施,核心区内严禁违章搭建。
四、将历史文化保护与乡村文化旅游有效结合,陵阳镇通过招商引资的“富贵陵阳文化旅游”项目的旅游带动,以及国家级“摄影小镇”系列文化活动的开展,达到了传承古文化,推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共同进步的效果。象经修缮保护的古色古香的陵阳老街、利用粮食仓库精心打造的“天下粮仓—1949”3A景区;改造老供销社运营民宿业态,展现供销文化;修缮民国时期老“洋房”,打造历史建筑网红点,利用古民居建设陵阳“八大姓”展示馆,展现陵阳姓氏文化和家训、乡贤等。
陵阳镇的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工作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如:由于资金的不足,部分古居已成危房,急需修缮;部分群众自觉保护的意识还有待于加强;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更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等。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规划的宣传和执行,并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或筹措资金,专项用于古居古迹修缮保护。特别是要引进社会资本,有效开发古文化旅游,运用旅游经济反哺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时间:2022-08-15 作者:钱康 来源: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关注:
- 赴六安大别山革命纪念馆
- 皖西位于大别山区,地处江淮之间,人杰地灵,将星璀璨,此次活动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刻意识到革命胜利的意义
- 08-23
- 时隔一年的师生交谈
- 教育是为人生的,不仅仅是受教育者的人生,也是教育者的人生,在教育之中充实和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
-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