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宿州8月14日电(通讯员 朱轩瑶 杨安琪)“红眼绿鼻子,四个毛踢子,走路嘭嘭响,要吃活孩子。”这首童谣是属于砀山孩子的独特记忆。为了延续文化血脉,传承安徽方言童谣文化,7月19日,安徽师范大学“徽韵古情·探寻乡音”方言童谣采录调研团队的朱轩瑶和郭峻如同学作一起采访了砀山县融媒体中心编辑部主任王俊老师,并对砀山的童谣儿歌进行了收集与采录。
“融媒体中心的单位是宣传砀山、讲好砀山故事的重要舆论阵地和平台。”
王俊老师作为砀山县融媒体中心编辑部主任,负责编辑部和融媒体主持两个团队。“融媒体中心”是在原广播电视台的基础上重新挂牌成立的单位,按照国家“媒体融合,深度发展”的要求,顺应时代发展。“媒体融合”更多地突出一个“融”字,是在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的基础上融合了信息媒体,融合了新理念,融合了新发展思路,可谓是应融尽融,从而成立了融媒体中心。
砀山县也是全省率先成立融媒体中心的单位,成立后秉持着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三大原则,加强向纵深推进的力度,从而取得了一些优秀的成绩,也成为宣传砀山、讲好砀山故事的重要舆论阵地和平台。

图为砀山县融媒体中心编辑部主任王俊老师正在接受采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朱轩瑶 供图
“媒体属于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介质。”
首先,王俊老师从自己的工作出发,为我们讲述了自身工作为砀山方言发展所做的努力与贡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媒体成为了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介质。砀山位于四省七县交界处,是各种文化的交界地,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砀山文化独有的特色。依托着砀山县这一文化阵地的优势条件,融媒体中心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文化传播作用。
王俊老师本人也有着多重工作身份,他既是新闻采访记者,深入一线直接获取新闻信息;也是后期制作和新媒体编辑,将代表砀山深厚文化底的镜头与画面通过视频剪辑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王老师还是一名砀山融媒体中心的主持人,在说好普通话、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在关注着方言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砀山方言增加了砀山文化的厚重感,而普通话体现了砀山人民的形象,让砀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社会、走向世界。2015年,王俊老师还和自己的搭档一起做了一档名为《一起来说砀山话》的节目,以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得到了推广与宣传,展现了砀山文化的特色与生命力。王俊老师认为,推广方言是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文化自信的一个标志,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方言、研究方言、对比方言的区别,从方言出发研究各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自己的工作和义务。
“树立起保护地方文化的意识,投入到传承文化的队伍。”
在谈到保护方言童谣文化的途径时,王俊老师表示自己也在关注着方言童谣文化的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方言童谣面临着淡化和流失的危险,但社会上依旧有许多团体和组织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着方言童谣文化的搜集整理保护工作,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国家也在渐渐重视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让人民群众对自身文化树立起认同与自信。不仅是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人民自身也应树立起保护地方文化的意识,投入到传承文化的队伍之中!
对此,王俊老师提供了四个途径。第一,在国家树立了四个自信,制定了正确方向的基础上,要按照文化主管部门的指示,各个团体和组织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第二,当地的县委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承担起整理、传承、发掘民俗文化的责任,引导民间艺人、民间团体通过方言类节目、方言类歌曲,以艺术形式进行展示。第三,教育部门应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重视、保护砀山方言,守护地缘性特点,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孩子们喜欢上砀山方言,增加文化认同感。第四,社会各界都应该树立起保护方言童谣文化的意识,各尽其能,共同守护方言文化的发展。

图为王俊老师正在进行录音工作。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朱轩瑶 供图
采访的最后,王俊老师给安徽师范大学“徽韵古情·探寻乡音”方言童谣采录调研团队送上了期许与祝福:“方言保护传承任重道远,师大学子实践功德无量。”方言童谣这一文化印记不会消失,我们应看到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希望,并让这一文化血脉继续延续下来,团队也会不忘初心,将保护方言童谣文化的工作认真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