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关爱外衣,保夕阳永红

【社会实践背景】
为积极响应国家“防范养老诈骗,安享幸福晚年”相关政策的号召,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揭‘关爱’外衣,保夕阳永红”团队立足老年群体,前往多个省份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在江苏、青海、河南、河北、湖南等地对老年人进行了防诈骗宣传。首先,通过对不同年龄段老人进行采访,我们大致明确了不法分子诈骗老年人常用的手段方法;之后,我们对老年人自身防诈骗的意识进行了深入调查;最后,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得出结论。在此次社会实践中我们收获颇丰。
 
【社会实践流程】
首先,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不同年龄段老人发放调查问卷。通过了解了老年人的基本个人信息、对手机的适应情况、年轻人对家中老人反诈意识的科普情况、老年人受诈骗后的处理情况及提高老年人反诈意识的方法,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通过实际调研、数据分析、基础研判,团队总结目前老年人的防诈骗意识、防诈骗科普情况、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诈骗情况、以及处理方法等内容。
其次,我们采访了不同省份老人,主动地走近他们,深入地了解他们;并实地考察了老人对于诈骗的了解以及容易被骗的方面,从而了解到他们真正的处境。
最后,团队成员一起交流心得,并且对整个实践活动进行梳理,共同总结整个实践的成果。
 
【01 “江苏地区老人反诈骗意识相对较高”】
 
(图为采访江苏老人 余星悦摄)
实践团队以线上的方式发布了关于老人被诈骗情况及反诈意识的调查问卷,通过数据的分类统计与分析,我们发现江苏地区老人反诈骗意识相对较高。针对这一情况,团队成员结合对江苏地区老人的的访谈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的江苏老人都会和伴侣或子女共同居住,很少存在老人独居的现象。这就意味着老人不会因为独居的孤独感而更容易上当受骗,并且伴侣和子女陪伴在身旁使老人在遇到诈骗情况时可以及时向身边的人寻求建议和帮助,从而大大降低了被诈骗发生的几率。在遇到诈骗时,有部分老人会选择隐瞒情况,这使得诈骗的预防和维权都更加困难,甚至有的老人会抱着破财消灾的心态选择忍气吞声。而江苏的老人在这方面显示出了更强烈的向子女和亲属坦白并寻求帮助的意愿,在日常生活中也更愿意与亲属交流诈骗信息。江苏老人的这一心态很大程度上助力了反诈意识的提高和普及。根据数据显示,大部分的诈骗案件都打着“养老”的旗号,抓住老年人渴望老有所依的心理,哄骗老年人交出自己的养老钱。而江苏较为完善的养老体系及子女的养老支持,让江苏老人不会轻易地踏入这样的养老骗局。
 
【02 “湖南地区老人反诈骗普及率较高”】

(图为一对一教湖南老人辨别手机中的诈骗信息 张周舟摄)
实践团队湖南地区小分队也在进行着相关的调查与采访。他们了解到在湖南省的高度重视下,湖南老年反诈行动正在进行中,相关知识在老年人群体中普及率较高,因而湖南老年人群体被诈骗数量正在不断减少。
据团队调查的数据显示,湖南的诈骗案例在近年来不断增多。很多不法分子利用了当地老年人淳朴的品质,通过电信诈骗等方式骗取钱财。但是大部分老年人利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相对较强,经常通过报警等途径追回钱财。目前养老骗局相对较多,犯罪分子声称拥有能够代办养老保险等的途径,来骗取老年人的血汗钱。而湖南当地也针对这一现象积极行动,不断加大整治力度,推进老年反诈行动的实施。
为了有效提升广大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的识骗防骗能力,湖南各地、各部门、各媒体加大宣传声势,制作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视频,同时也吸引了许多群众自发创作反诈作品,其中雨花“无诈”小区的老年RAP、郴州阿姨们的“反诈三句半”、永州法院版《我是湖南的》等自媒体作品深受百姓喜爱。湖南当地希望通过不同的形式帮助老人进一步了解诈骗套路,远离养老诈骗,扎紧扎牢钱袋子。
 
【03 “青海地区老人反诈骗意识有待加强”】
实践团队青海地区小分队也就相关问题在当地进行了问卷调查及线下采访。通过调查发现,虽然反诈骗的宣传也一直在进行中,但是老年人的重视程度相对不高,反诈骗意识不够健全。
 
(图为了解青海老年人反诈骗意识程度 胡芮嘉摄)
由于青海地处偏僻,很多老年人的子女选择去异地进行工作和生活,很多老年人都留在家中,与子女联系较少,所以子女无法即时给家中老人灌输反诈骗思想,帮助他们解决反诈问题,这也导致了青海被骗案例相对较多。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由于通讯等方面的需求,绝大部分老年人配备了手机等电子设备,同时有很多老年人为了生活方便等需求,选择在手机上绑定银行卡,以便购物、缴费等。这也给了诈骗分子可乘之机,很多不法分子通过投放不良链接、发放短信、拨打电话等方式,诱导老年人消费,以此来达到诈骗的目的。在青海,“望子成龙”骗局占多数,很多老年人为了自己孩子的工作,听信不法分子的花言巧语,最终向对方转账,事后才发现情况不对进行报警。有的当事人只追回了一小部分钱款,有的甚至无法追回全部钱款。

(图为教青海老年人区分诈骗信息的方法 田翔摄)

(图为带青海老年人了解老年诈骗案例 沈明霞摄)
针对这类情况,青海当地开展了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旨在加强当地老年人的防诈骗意识,守住青海人民的血汗钱。这次行动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网格员等基层治理力量,结合疫情防控工作,通过发放宣传册、入户讲解等方式重点向老年人讲述当前常见的虚假养生产品、虚假广告宣传等诈骗套路,提醒老年人不能贪小便宜。同时充分利用自媒体,利用微信公众号、村(社区)微信群积极转发播放防范养老诈骗的公益广告、动漫视频,公布举报电话、邮箱、信箱,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专项行动。
 
【04 结论与感悟】
我们团队在各地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最后讨论总结发现:各地不同年龄段多数老人或多或少都有被诈骗的经历,各地政府在严厉打击诈骗分子的同时,也在积极保护和关爱老人,但仍然有不少老人依然在被诈骗。而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团队认为有以下几点:
实践团队在各地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最后讨论总结发现:各地不同年龄段多数老人或多或少都有被诈骗的经历,各地政府在严厉打击诈骗分子的同时,也在积极保护和关爱老人,但仍然有不少老人依然在被诈骗。而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团队认为有以下几点:
1.孤独。现在骗术都讲究一个不知不觉,特别是对于老人家,好多骗子是通过和老人家建立好关系,然后行骗的。
2.对新生事物了解少。因为骗术花样的不断更新,同时老人接收时代的信息有限,所以很容易上当。
3.自以为是的心理,使骗子乘虚而入。在很多骗局中,骗子往往就是以有这种心理的人为行骗对象。当老年人遇到需要汇钱的情况,可以选择与家中老伴或子女相互沟通商量,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受骗上当。
4.老年人容易产生同情心、迷信等弱点。冒充子女朋友,借金饰“破灾”。利用某些老年人的攀比心理进行犯罪。例如:以低值外币冒充高值外币,骗诱他们利用人民币进行兑换。
5.老年人容易紧张、判断力差。通过电话告知老人证件被盗,需要汇钱了事,在这种紧急情况下,老年人容易慌张造成判断失误。
 
对于这些现状,我们团队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多听新闻。我们一定要鼓励老人家去听新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老人家更了解这个世界,对于这个社会的情况有更好的了解。这样才能不容易上当受骗。
2.家人多陪伴。骗子有时候就是钻空子,看到家里就只有老人家,没有年轻人陪伴,来进行骗人的。我们这个时候,应该在家多陪陪自己上了年纪的爸妈。
3.沟通。在家里我们一定要多和老人沟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老人家的一些心理情况,并且我们应该把现在社会上的一些现状告诉他,把社会上的一些骗术告诉他,让他心理面有个准备。
4.老人心态调整。老人家有时候是比较顽固的,自己的一个认知是很顽固。我们这个时候一定要让老人家调整好心态,对于世界的新生事物一定要去适应和接待。只有把自己地一个心态调整好,才能更好地去接收社会的一些新东西,这样让老人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减少被骗的概率。
5.在遇到诈骗后及时报警。老人被骗数额达到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对方构成诈骗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时间:2022-08-14 作者:倪一帆 来源:苏州大学 关注:
  • 赴六安大别山革命纪念馆
  • 皖西位于大别山区,地处江淮之间,人杰地灵,将星璀璨,此次活动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刻意识到革命胜利的意义
  • 08-23
  • 做知"性"家长,筑起孩子安全防护墙
  • 时隔一年的师生交谈
  • 教育是为人生的,不仅仅是受教育者的人生,也是教育者的人生,在教育之中充实和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
  • 08-23
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