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共大踪迹,“药”促乡村振兴
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意见,深入利用和挖掘红色校史资源。江西农业大学温澜潮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营队于8月12日来到上饶市德兴市花桥镇园林社区开展探访共大遗址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通过参观德兴市共大遗址(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德兴实验培训基地)、共大记忆馆、采访共大毕业生,感悟共大发展现状等活动对共大的前世今生进行全面的了解。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是现江西农业大学的前身,自上个世纪1958年建校,至1980年改制更名,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历经22年办学,为江西“三农”事业培养了20多万毕业生,输送了大量高、中级农业科技人才。而现如今共大已是一代人的记忆,寄托了一代人的情感。实践队员们首先来到共大记忆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了解了共大的历史沿革、办学成果、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等内容。通过阅读当时的期刊报纸,实践队员设身处地感知当时共大学子半工半读,艰苦奋斗的“穷棒子”精神,即共大学子苦干、穷干,实干的精神,他们一不当伸手派,二不消极等待,哪怕身处于大山深处,也不甘落后,充分利用山区资源,自力更生,勤俭办学。这种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不可或缺,在当今社会也应被传承称颂。实践队员们还发现记忆馆内有大量农作类书籍,这类书籍为当时的生产建设培养了许多生产实践型人才。其中果树栽培技术一直沿用至今。
为进一步了解共大,实践队员们提前联系到花桥镇园林社区退休老书记,他曾是共大的毕业生,并且在共大任教过一段时间。在见到实践队员后,老书记十分热情地接受了实践队员们的采访。在采访过程中,老书记提到共大一直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办学,以“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为办校方针。当年来上学的时候只能穿着布鞋在泥巴地里走60公里,日子是十分艰苦的。在谈及现今大学生活与之前的有什么不同之处时,老书记说现代大学生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一代,现在的大学生们学习的形式是十分丰富的,但是学习压力仍然较大。老书记还特别强调作为现代的大学生要学好自己的专业,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在与老书记的交谈中,实践队员受益匪浅。
接着实践队员在园林社区王主任的带领下,来到共大旧址,现已是来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德兴实验培训基地。德兴自古就是中医药宝库,其中中草药资源多达1927种,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方志敏等革命先烈就在德兴大力推广中草药在红军医院医治伤病员,方志敏在红色苏区创办工农药店,收购群众采集的中草药,同时群众只要采些中草药交给工农药店就可以看病免费。建国后中医药仍为居民健康做贡献,德兴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组织县城大部分医务人员和医疗器械、病床下放到农村,使农村的医疗卫生力量大大增强。1971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北京中医研究院组建北京医疗队前来德兴研究中草药,为发掘提高德兴中草药指明了方向。更是评价:“江西德兴中草药搞得不坏。”近几年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的带领下,德兴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与共大旧址相结合,在保留共大旧址的基础上,改造房屋内部,美化周边环境。现如今的共大已经是国内专业的中药资源研发中心、中医药人才培育中心和康养圣地。中医药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腾飞,以中医药研发为核心的的全产业服务集群大大增加了当地的创收。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召唤,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在推进新时代建设的过程中,共大艰苦奋斗的“穷棒子”精神,共大学子苦干、穷干,实干的精神仍然是今天的宝贵精神财富。
时间:2022-08-12 作者:周晨昕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关注:
- 赴六安大别山革命纪念馆
- 皖西位于大别山区,地处江淮之间,人杰地灵,将星璀璨,此次活动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刻意识到革命胜利的意义
- 08-23
- 时隔一年的师生交谈
- 教育是为人生的,不仅仅是受教育者的人生,也是教育者的人生,在教育之中充实和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
-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