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郑好)“人们垂着头,默哀着。庄严的歌声,渐渐在人丛中升起……胜利的花朵,在烈士的血泊中蓬勃开放。”《红岩》小说中的语言令人动容,其中体现的红岩精神更是令人敬佩与向往。2022年8月9至10日,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川大青年先锋队”暑期社会实践团先后赴红岩革命纪念馆、饶国模故居、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公处旧址、红岩魂陈列馆、桂园、曾家岩50号周公馆进行学习考察,并随机采访游客,了解群众学习红色文化精神的情况,领悟红岩精神对群众的感染力和引领力,并认识学习中国共产党对重庆人民的无私奉献,以及红岩烈士为信仰“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事迹。
图为实践队员在参观学习。
红岩精神,永放光芒——寻访红岩革命纪念馆红岩革命纪念馆依山而建,展馆内容从中共中央南方局成立一直到重庆脱贫攻坚工作完成。其中,从1939年1月南方局在重庆成立至1946年5月南方局离开重庆,有许多革命先辈在红岩村开展政治活动。他们身体力行,面对敌人打击从不软弱屈服,形成了可歌可泣的红岩精神。
在馆中,历史史料丰富多样,历史结论中肯客观。文字功底浑厚,有厚重的历史感,展出的文物背后也有感人的英雄事迹。二者结合,使历史更加生动,游客也更有兴趣了解更多细节。
“以前这里没有电子扶梯,都是石板路。”游客陈先生(化名)在实践团成员的采访中说道,“但是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东西,这里(红岩革命纪念馆)也修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完善,每次来这里学习都会觉得收获颇丰。”
采访过程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陈先生是一名共产党员。他说重庆是曾经的革命腹地,诞生了很多这样珍贵的红色景点资源。他经常带自己的女儿到这些红色景区学习参观,认为直接在展览馆进行参观学习能够帮助女儿学到更多书本以外的东西,能够更加深刻感受到历史的残酷(例如重庆大轰炸),这样才能更好继承先辈们的精神。
图为陈先生在接受采访。
游客张女士(化名)也是一名大学生,询问在红岩革命纪念馆中学到了什么,她说道:“重庆是国共合作战斗堡垒,代表了全民族共同抗战的精神凝结,在红岩基地里面学习,我感觉我能从红岩精神中感受到整个中华民族的不屈的精神。”她还说,她来到红岩革命纪念馆是为了学习革命先辈精神,了解自己家乡的红色文化。因为学业繁忙,她平日里基本上只通过青年大学习学习红色知识,放假后,她终于有机会利用假期时间来到这里深刻领悟红岩精神,并觉得不虚此行。
烈士永生,万代齐心——寻访红岩魂陈列馆红岩魂陈列馆比邻白公馆,渣滓洞,后二者是国民党反动派关押共产党人的地方,同时也是红岩烈士们牺牲的地方。相比红岩革命纪念馆,红岩魂陈列馆更加庄严肃穆。进入展馆,墙壁上排版着屠杀共产党人后现场的照片。现场尸横遍野,令人触目惊心。但就是在这样充斥着绝望的白公馆、渣滓洞里,狱中的共产党员却仍心怀希望。
“(我)看了这些史料,听了讲解员的讲解,感觉很震撼,被他们的这种精神所折服。”游客王女士(化名)在采访中说道,“这些事迹确实让我很受启发,让我思考能不能把这些精神运用到工作学习中,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
王女士还说,刚刚听讲解员讲解道,新中国成立时,一些身在狱中到共产党员听闻中国解放的消息,就通过自己的理解,用本就稀缺的床单在狱中制作了一份独一无二的五星红旗。听到这儿,面对着狱中红旗的真品,她情不自禁落下泪来。她感慨道,虽然这面旗样子非常不像真正的国旗,但是旗帜上却满溢着真切的浓浓的爱国爱党之情。
图为王女士在接受采访。
在采访过程中,一名围观游客反问实践队员们自己心中对红岩精神的认识是什么。实践队员郑好答道,她认为红岩精神其实本质上还是共产党人爱国爱党之情,但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是共产党人在极其恶劣的物质条件和极其紧张的敌对关系下诞生的。在恶劣条件的对比下,共产党人的坚贞不屈,大公无私体现得淋漓精致,达到了一个中国乃至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人类精神的精华。这就是为什么红岩精神值得所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以及群众共同学习的原因。队员郑好表达完自己的见解后,其他队员和在场游客纷纷表示赞同。
学习和采访后,实践队员们都对红岩精神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实践结束后,组员们主动组织学习讨论,对过去三天的实践工作进行总结,讨论两天以来学习的内容对未来的学习工作可能的帮助,并期待未来的研学实践。
图为实践队员在红岩魂陈列馆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