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对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支持和对本土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6月25日,安徽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国情观察实践队队员李畅回到家乡潜山,走进乡间地头,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下的足迹。通过询问长辈和资料查询,潜山弹腔这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映入眼帘,并对其现状、发展、传承进行深入的了解。
图为潜山弹腔经典剧目《二进宫》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畅 摄
潜山弹腔,又名老徽调,是安徽省潜山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曲剧种。潜山弹腔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同时对研究中国民间文化传承、发展,特别是研究民间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珍贵的学术价值。然而,随着战争,瘟疫,饥荒,等人为因素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与潜山弹腔有关的传统艺人和他们的手艺几近失传,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到现在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让人感到十分不解和痛惜。
从有关潜山弹腔的起源发展,唱念字韵,唱腔曲调中,我们发现弹腔艺术绝大多数出自农民或农村手工业者。在实地观看了潜山弹腔的代表剧目《二进宫》,《四郎探母》后,潜山弹腔其曲调柔和,爽朗流利,走场穿花令人目不暇接,场面壮观,声势浩大。既有黄梅戏的温婉细腻,又有京剧的浩然壮阔,取二者之长,且韵味更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都有其独到之处,在各个年代都会散发出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传承者和观赏者,在历史的车轮中滚滚向前。
寻找潜山弹腔的演出汇演的过程中,我们惊喜的发现在每一台演出汇演的台下总会有一批村民观众和慕名而来的群众在享受潜山弹腔的唱作念打,音韵和美。但是让人痛心疾首的,台下却没有多少年轻人,只有一些老年人还在享受着潜山弹腔的美妙之处。在欣赏了潜山弹腔《三奏本》后,场下的一位老奶奶王兰香,没想到她竟是一位潜山弹腔表演家,她告诉我们:” 30多年前,自己嫁到这个村子里来,就跟着学起了弹腔,当时一搭起台,四乡八里的人都赶来听戏,两个多小时的戏,台下的人听得过瘾,台上的人一气演、唱下来,也不觉得累。在当时的“许家畈业余弹腔剧团”里,老中青三代演员齐聚,老者六十多岁,青年十、五六岁,父子兵、夫妻档,兄弟连,可以同台披挂齐上阵。”可以想象,在当时那个年代,潜山弹腔是那么生机勃勃,在十里八乡有多大的影响力。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传统文化必然是拥有着旺盛的活力和感染力,才能在老中青一代人身上延绵不绝,甚至不断创新和进步。
图为潜山弹腔五庙乡许家畈班社成员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畅 摄
从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口中,我们得知: 如今,已传承多年的潜山弹腔,要面临一个坎。随着新剧种及多元文化的冲击,加上表现形式和内容难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使弹腔这一流传三百余年历史的稀有剧种,现已变得鲜为人知。不过好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初成体系。近年来潜山市围绕弹腔艺术的起源、流布范围、传承谱系及代表性剧目等,进行发掘和研究,保护和传承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从侧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在课堂上学习传统文化。大学当中有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如“思政课”,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等。这些课程当中都具有传统文化的内容,大学生要发挥课程的作用,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学好传统文化知识。
参加学校的传统文化艺术展。现如今所有的大学当中都有合时宜的展览活动,比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传统文化艺术展等。这些活动都是校方精心准备,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多参加这样的活动,从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传统文化的续存尽一份力。
参加传统文化相关社团。大学当中有很多文化相关的社团,如汉服社、文学社等。这些社团跟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在这些社团当中,不仅能学习到传统文化知识,还能感受文化气息。
从此次社会实践中,我明白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为我们以后的学习指引正确途径,避免出现闭门造车的情况,杜绝韩信点兵的悲剧。通过实践活动,能够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作出客观评价,为将来的发展提供动力,也为学习和生活注入社会知识,为进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 通讯员 李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