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论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在乡村实践中的融合与探索——基于赴陕西商南的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24 阅读:
    来源:长安大学赴陕西商南“秦风益路·志合商南”暑期社会实践队

论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在乡村实践中的融合与探索

    ——基于赴陕西商南的社会实践

摘要:2025年7月,长安大学“秦风益路·志合商南”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陕西省商南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走访青山镇、菌菇养殖基地、二郎庙村、双山茶园、商南博物馆及烈士陵园等地,综合运用观察和访谈等方法,深入调研了当地依托特色产业(如菌菇养殖)推动经济振兴的实践模式,以及通过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民宿、博物馆)与红色基因传承(烈士陵园)凝聚乡村内生动力的具体路径。研究发现,商南县在探索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正逐步构建起以产业筑基、文化铸魂、红色聚力的乡村振兴模式,但在产业链延伸、文旅融合深度及教育资源整合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旨在梳理实践团队的所见所闻,分析其成效与不足,并为同类地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思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产业;文化传承;红色教育;商南实践;社会实践

一、引言

1.1实践背景

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如何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如何防止返贫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众多像商南一样的山区县城面临的共同问题。单一的产业扶持或文化项目往往难以持久,只有将产业振兴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才能夯实乡村发展的根本。商南县积极探索菌菇、茶叶等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产业,同时挖掘整理地方文史资源与红色资源,呈现出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的趋势。因此,实践团队于2025年7月13日开展了为期数天的赴社会实践活动,依次走访了青山镇、菌菇养殖基地、二郎庙村、商南博物馆以及商南县烈士陵园等地。本次实践旨在以该县为样本,近距离观察并总结其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与真实实践。
                                  

1.2实践目的

1. 调研产业发展模式,总结经济振兴路径: 通过走访菌菇养殖基地、双山茶叶基地等产业现场,运用观察与访谈法,具体探究当地如何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其生产经营、品牌塑造、市场销售模式是否有创新之处,又是如何有效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
2. 挖掘文化内核作用,探寻内生动力来源: 通过参观商南博物馆、瞻仰烈士陵园并与当地干部群众交流,深入了解地方历史文脉与红色精神如何被传承并融入乡村管理与日常生活中。重点探究文化认同如何增强凝聚力、提升乡风文明,从而为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提供精神动力与和谐稳定的环境保障。
3. 探究融合机制,提炼“商南经验”: 在前两项的基础上,核心目的在于探究产业与文化二者之间的融合机制。期望能总结出商南县在促进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融合发展方面的有效做法与成功经验,并对其面临的挑战进行初步分析,最后尝试总结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商南模式”。
4. 深化理论认知,提升实践能力: 对于我们实践团队而言,本次社会实践也是一次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情况的宝贵机会。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亲身实践,深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1.3实践队伍

指导老师:杨海城
实践队员:梁翔 路婷 胡芳 廖承宇 刘菲 刘克亚 刘子豪 李宇航 杨兴兰 罗娜
 

二、实践过程

2.1探青山产业新路,砺青年奋进初心

2025年7月14日,长安大学赴陕西商南“秦风益路·志合商南”暑期社会实践队首站深入商南县青山镇,在青山绿水之间探寻乡村产业发展之道。在青山镇菌菇种植园区,我们与园区负责人魏东围绕菌菇产业规划、技术创新及产业链延伸展开深度座谈,为后续实践开展收集一手资料。座谈中,魏东结合园区内近几年的发展,详细拆解了菌菇产业从基础夯实到产能提升再到高端突破的三步走战略。长远规划中,园区将重点发展灵芝、木耳等特色农作物,继续拓宽销售渠道,塑造优质品牌。随后,在他的带领下,团队走进了灵芝种植大棚,棚内一排排灵芝长势喜人,深褐色的伞盖厚实饱满,有些成熟的灵芝正散发着细密的孢子粉。魏东介绍道,这些孢子粉经过工人收集后,会再进行筛网去除杂质,最后用粉碎设备进行破壁处理,利于人体吸收。而灵芝孢子粉也是农业园区最具特色的农产品之一。
随后,实践团队又前往了青山镇具有代表性的农光互补示范项目——光伏发电基地,实地探寻清洁能源赋能乡村产业的创新路径。走进基地,连片的蓝色光伏板在阳光下整齐排列,2.5米高的钢制支架将光伏组件架离地面,既避免遮挡下方作物光照,又为设备运维预留了充足的空间。光伏板下规模化种植油茶,香菇等作物,实现了土地资源一地两用的高效模式,如此,既盘活了闲置的土地,又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为乡村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最后,团队来到了青山镇长安大学党员党性教育基地。在这里,我们见到了青山镇历任驻村书记的光荣事迹,真切的感受到“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并非一句口号,而是无数有理想有信念之人的铮铮誓言。在这里,我们也更加全面地了解到青山镇的发展状况,正是有着这一批批驻扎一线的青年党员的努力,青山镇也迎来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参观的最后,指导老师杨海城带领团队成员在党旗前重温入党誓词,告诫大家勿忘初心,将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2.2青春邂逅“二郎庙”,赤心同筑“振兴梦” 

7月15日,实践队伍来到二郎庙村进行实地调研参观,在二郎庙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书记王书晶开展座谈。通过座谈我们了解到,二郎庙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加产业赋能双轮驱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作用,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把分散的农户拧成“一股绳”。现如今村中有多个标准化香菇大棚,香菇产业带领多户农户增收,实现脱贫致富。
随后,在二郎庙村委会副主任嵇文君的带领下,我们向村子内部进行参观。二郎庙村坐落于秦岭之中,村子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借此机会村民建造了民宿,打造了相应的娱乐设施,并提供露营场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玩。在参观中我们了解到,这里的民宿多由村民旧房改造而来,既保留了农家味,又增添了文艺范:院内种植着各类果树花草,木质门牌上刻着手工雕刻的花纹,民宿内干净整洁,兼具秦岭当地人家特色,深受游客欢迎。
在二郎庙村村史馆,这间不起眼的小屋内,浓缩着二郎庙村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展台上,各种上了年岁的老物件静静地摆放在这里,烟袋、油灯、犁……锈迹斑斑,满是岁月的痕迹。对面的照片墙上,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格外醒目——那是一张合照,是上个世纪村中学堂中的学生集资拍的一张毕业照。沿着照片墙走,时间慢慢拉近,直到照片上的时间来到二郎庙村第一次摘掉贫困帽,第一次成为省级旅游示范村……实践的最后,由我们的实践队员对嵇文君进行专题访谈,针对“如何吸引青年返乡”进行提问。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了二郎庙村针对青年返乡的各项政策,并结合专业特长提供了相应的建议,共同助力二郎庙村乡村振兴。

2.3访双山茶香,悟发展之道

7月16日,实践队伍走进商南县双山茶叶基地,在双山茶叶联营公司法人陈洪涛的带领下,开启一场零距离观察茶叶现代化生产的实践之旅。走进加工厂房,一股清新的茶香扑面而来,十余台现代化茶叶生产加工流水设备整齐排列,打破了我们对茶叶还停留在手工炒制的观念。从茶叶的分拣、杀青到揉捻、发酵,茶叶的生产流程全部实现了自动化。陈洪涛介绍道“传统手工杀青靠师傅凭经验控温,容易出现受热不均的问题,现在机器能精准的把握茶叶杀青的温度和时间,从而有效锁住茶叶的营养成分。”随后,我们来到2楼,这里有两块巨大的显示屏,在陈洪涛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这里便是楼下生产车间的智能控制中心,有了智能且实时的监控设备,未来的茶叶生产技术人员甚至可以缩减到三个人便能够完成茶叶生产加工的全部流程。我们不禁感慨科技在提质增效方面的直观体现。
结束加工厂房的参观,我们来到了商南茶叶博览馆,在沉浸式体验中探寻双山茶叶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底蕴。这座面积巨大的展览馆,以双山茶叶的起源到现在的成就为脉络,完整呈现双山茶叶的发展变迁。馆内有着对双山茶叶的科普,关于这里为何能种出好茶有详细的介绍,也有双山茶叶各项营养成分的检测报告和双山茶叶所获得的各项农产品奖项。展区内最引起队员关注的是“茶奶奶”张淑珍的事迹介绍,彼时的商南县并非是如今茶园遍布之景,那时茶树并不能在商南存活,而张奶奶却并不信这个邪,既然商南县能够发现野生茶树,那也必然能够人工种出好茶。至此,她便十几年如一日地沉浸于茶叶种植之中,带着茶苗在山上试种,熬过了不知多少个寒冬和病虫害,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培育出了能够在商南大规模种植的茶叶品种,让第一片茶园在秦岭山坡扎根,让一片小小的绿叶成就了北纬33度的神话。
调研尾声,实践队员在茶叶基地接待室对陈洪涛进行专题专访,聚焦双山茶业联营公司的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陈洪涛分享了茶叶公司的成立对当地居民的就业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每年春季采茶季要雇佣上百名采茶工,优先招本地及周边的村民,熟练的采茶工一天能挣几百元。”可以说,正是这小小的一片叶子,带动了商南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商南乡村产业的振兴。

2.4采茶香品匠心,探茶韵助振兴

7月17日,实践队继续走进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继前一日参观茶叶加工厂并访谈公司法人陈洪涛后,队员们沉浸式体验茶叶采摘、手工制作的流程,于茶香中探得茶韵,感受传统技艺传承与乡村产业活力。
实践队首站深入公司茶园,首先由陈洪涛向队员们介绍商南茶叶的种植环境与品种特性。随即在工作人员的示范指导下,队员们挎上竹篓,踏入茶丛,用食指和拇指轻掐茶树新梢,保证“一芽一叶”的标准和茶叶的完整。切身感受“一杯清茶”背后土地对劳动者的回馈及自然与人民之间的共生。
随后,队员们来到茶叶加工厂,向荣获第六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的郑洋洋学习手工炒茶技艺。郑洋洋现场演示“杀青”,并讲解如何通过控制火候保留茶香,队员们在观摩后选择亲身尝试,在掌间的温度与茶叶的变化中,体会到手工制茶里“匠心”二字的千钧分量。
最后,实践队在接待室品尝了商南绿茶与金牡丹红茶,感受不同茶叶的独特风味。此时陈洪涛介绍了茶叶产业链的发展情况,队员们结合调研所见,围绕着“茶旅融合”“电商推广”等方向与负责人交流想法,为茶叶产业升级建言献策。
从茶园劳作到制茶体验,再到品茗献策,实践队在实践中触摸乡村肌理,理解“实干”与“坚守”的意义,为青春助力乡村振兴积累了底气与方向。

2.5缅怀英烈悟初心,赓续血脉勇担当

7月18日,在指导老师杨海城的带领下,实践队开展了以体悟红色文化、汲取奋进力量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先后走进商南县博物馆和商南县烈士陵园,厚植青年学子家国情怀,赓续革命精神血脉。
上午,实践队首先来到坐落于鹿城公园的商南县博物馆。这座综合性展馆以“史前文明—商於古道—红色记忆”为脉络,陈列着390余件珍贵文物。队员们依次参观了“史前文明”“商南暴动专题展”等单元,馆内一把把锈迹斑斑的梭镖、一张张写满标语的苏维埃纸币,鲜活再现了1929年“商南起义”和红二十五军转战陕南的历史,也让队员们清晰了解到商南的文明脉络,更深刻地理解了“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
随后,实践队前往商南县烈士陵园。苍松肃立,丰碑无言,队员们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整齐列队,向长眠于此的英烈默哀。这里,61位有名烈士与158位无名烈士的青石丰碑交相辉映,诉说着商南大地的英雄壮歌。之后,队员们瞻仰烈士纪念墙、观看烈士名录、擦拭烈士墓碑,深切缅怀革命先烈,在红色文化中汲取奋进力量,立志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勇担使命。
活动接近尾声时,杨海城老师寄语队员们:“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地测学子要携科研成果深入田间,以专业助力老区振兴。”随着社会实践旗帜缓缓收起,队员们一天的实践活动也告一段落。他们用脚步丈量红土地的每一步,都化作了实践报告里的赤诚文字,字里行间既有对地测学子红色历史的深刻感悟,更有以专业所长扎根乡村、助力振兴的坚定承诺,决心让青春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担当篇章。

三、实践成果

3.1产业振兴:以菌菇养殖与双山茶园为引擎的绿色发展与挑战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商南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1,培育了菌菇养殖、茶叶种植两大特色产业,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农户参与”的联动模式。在青山镇,我们重点参观了现代化的菌菇养殖基地。菌菇养殖基地是该联动模式下的典型产业项目。通过引入优良菌种和人工温控、湿度控制系统,基地实现了香菇、灵芝等品种的标准化、周年化生产,显著提高了单位产量和经济效益。在富水镇,双山茶园层层梯田绿意盎然,不仅出产优质的“商南茶”,更将茶园本身打造成了生态观光风景区。茶园坐拥万亩青山,园内多观赏性花树,用于研学的公寓楼也即将竣工,打造了“春赏茶、夏避暑、秋品茶,四季都有花,全年可研学”的生态旅游链。
菌菇养殖基地和双山茶园,有效吸纳了周边村民就业,村民既可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也可进入基地务工获得薪金,这不仅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也为青山镇的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注入了新动能。然而,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潜在挑战。首先,产业链“短而浅”,仍以初级农产品销售为主,在深加工(如即食食品、菌类保健品开发)和品牌建设方面较为薄弱,产品附加值有待提升。产品的知名度有待提高,其次,市场风险抵御能力仍需加强,尤其是面对市场价格波动时,如何保障农户的收益稳定性是关键问题。最后,技术推广和更新的持续性需要关注,以确保产业能持续保持活力与竞争力。

3.2文化传承:古村落文脉与博物馆历史的双重建构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所在。我们走访的二郎庙村,是一个保留着传统风貌的古村落。村内的古建筑、古树以及民宿,都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记忆。当地政府显然已意识到其价值,正着手进行保护性开发,修缮老旧民居,改善村内基础设施,试图在保留乡村肌理的同时,为未来发展乡村旅游奠定基础。商南博物馆则系统地担当起了“文化中枢”的角色。馆内陈列从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到近代的革命历史资料,清晰地勾勒出商南从古至今的历史演变轨迹。特别是对秦楚文化交融、汉江文明展示的部分,生动体现了商南独特的地域文化身份2。博物馆不仅是保存与展示历史的场所,更是一本面向市民和青少年进行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立体教科书”。将二郎庙村的“活态”村落文化与博物馆的“静态”历史陈列相结合,商南县在文化传承上形成了点面结合的格局。但如何将历史文化资源更有效地转化为旅游产品,实现“文旅融合”,避免同质化竞争,并让村民真正从文化保护中获益,仍是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

3.3红色铸魂:烈士陵园的精神洗礼与时代价值

红色资源是乡村振兴中凝聚人心、提振精神的重要力量。位于县城周边的商南县烈士陵园,松柏苍翠,庄严肃穆。这里长眠着在不同革命历史时期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实践团队在陵园举行了悼念和擦拭烈士墓碑活动,通过阅读碑文,深刻感受到了先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烈士陵园不仅是缅怀英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更是砥砺初心使命、激发奋斗热情的生动课堂。对于地方而言,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将其与党员干部教育、青少年思政教育以及乡村旅游中的红色旅游线路开发相结合,能够为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引导人们珍惜当下、奋发图强。
四、总结与思考
通过此次商南社会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产业、文化、生态、组织等多方面的协同推进。商南的实践给我们带来了以下启示:
1.产业是根基,需提质增效:特色产业(如菌菇养殖)是带动农民增收、激活乡村经济的关键,但需要突破“初级生产”陷阱,才能真正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相较于商南茶叶,菌菇的生产与销售有着较为明显的短板,“深加工+品牌化+市场多元化”是打开困局的钥匙。以灵芝孢子粉为例,限于其品牌影响力,当地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售价较低且销路较窄,未来需在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上下功夫,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文化是灵魂,需活化利用:深厚的历史文化与红色文化是乡村独特的优势资源。然而文化资源的价值不在于“保护”而在于“利用”。商南需打破“博物馆静态展示、古村落单纯观光”的局限,构建“文化体验生态圈”,例如以古村落为核心,将传统民宿改造为非遗工坊,人造景观建设转向自然人文开发,充分利用秦岭的地方特色,慢慢从吸引人转向留住人。博物馆可以与古村落联动,开发相应的研学项目,达到教育、文化、经济共同发展的目的。总之,既要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也要探索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乡村旅游、教育研学等深度融合,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精神是动力,需传承弘扬:红色基因的传承对于筑牢乡村精神家园、培育文明乡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创新教育形式,让红色故事深入人心,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商南可开展“红色故事进校园”活动,邀请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进校园进行宣讲,向青少年讲述那段烽火岁月的故事;化精神为实践,开展劳动教育活动,让青少年亲身去体验采茶、制茶流程,菌菇种植方式,让年轻一代在实践中忆苦思甜,从而理解奋斗的传承意义。
同时,商南的实践也反映出一些共性问题:如人才短缺、资金不足、文旅品牌影响力有限等。未来,如何吸引更多外部资源和本土人才回归,如何更精巧地进行全域规划与营销,将是其乡村振兴之路能否行稳致远的重要变量。针对此,商南在现有的高校合作外,可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人才补贴”政策,如商南政府可协同人力资源部门与当地企业共同开展技能培训与招聘会等活动,吸引大学生返乡就业,加大创业优惠力度与人才补贴力度,培养一批中小微企业,带动就业、拉动经济的同时亦可形成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前来工作。其次,要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通过“新农人计划”培养一批网红博主,以直播带货的方式提高销量,也可由政府主持,以“好物优选、市长推荐”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从而带动商南产业发展。
总而言之,商南县在产业振兴与文化传承融合方面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经验与挑战都为广大中西部地区的乡村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作为青年学生,此次实践让我们走出了象牙塔,加深了对国情、社情、农情的理解,也坚定了我们为祖国乡村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18-02-05(001).
[2] 商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商南县志[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实践报告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