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蚌埠学院学子赴涂山开展“三下乡”实践:双碳促生新业态,绿水青山富民生

    发布时间:2025-08-06 阅读:
    来源:彭仕望
 
     2025年6月27日至7月5日,蚌埠学院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双碳促生新业态,绿水青山富民生”乡村振兴促进团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奔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禹会区涂山,开展了为期7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双碳”目标下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协同共进的新路径。
 

图为团队在涂山山脚下杜郢村村委会前合影
 

  探绿水青山,察徒步业态

     双碳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涂山,这座皖北地区文化名山,正因户外徒步兴起焕发新的生机。这一新兴业态为当地村民带来新收益——石榴销路更广,文创登山杖和饮品生意红火。6月27日,团队初步探访发现繁荣景象下潜藏隐忧:雨后客流量高峰期,徒步登山观瀑布的游客暴增,产生的垃圾不能及时清理,给这片绿水青山蒙上了阴影。


图为涂山犀牛峰溪流中的垃圾堆积现象

     6月28日,团队成员深入山间,切身感受生态压力。途中随处可见游客遗弃的纸屑、塑料等垃圾,与自然风光格格不入。与山脚下杜郢村村委会访谈,队员了解到山上缺乏垃圾收集设施是导致垃圾围山的关键原因。村委会表示,每次高峰期过后,都要从山上清理出多车垃圾,这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清运不及时会严重影响环境卫生和游客体验。通过采访,也了解到徒步爱好者对改善环境、提升体验有着迫切需求。


图为队员与在涂山犀牛峰上的徒步者、商户、游客交流并做调查问卷
 
耕专业之犁,清生态隐患
 
     6月29日至30日,面对涂山的生态痛点,队员沿徒步路线展开地毯式清理,将环境生态工程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守护青山的力量。这不仅是简单的体力劳动,更是专业认知的深化。团队评估了垃圾分布特点、类型构成及其对水土、植被的潜在危害,对垃圾进行了科学分类,为垃圾合理化、资源化处理奠定基础。这一行动也成为了向游客宣传环保理念的生动课堂。
 

图为队员在涂山犀牛峰沿徒步路线清理垃圾与将所清理垃圾进行垃圾分类
 

访乡民旅客,寻振兴之路

     为探寻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之道,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高效转化。7月1日至3日,团队深入杜郢村调研,力求解锁涂山可持续发展之路。队员通过与村民“唠家常”的方式了解到,村民欣喜于游客带来的收入增长,打开了涂山石榴和手工艺品的销路,但也表示存在基础设施不足、客流季节性波动大等问题。同时,团队与徒步游客交流了解到,游客集中在六到七月份登山徒步,登山途中产生消费多为购买饮品,部分农产品因当季并不成熟无法购买。通过对山上商贩、杜郢村村委会的深度访谈以及对问卷数据的严谨统计分析,实践团精准捕捉到各方诉求的交汇点与矛盾点,梳理出涂山发展的核心瓶颈。


图为队员在杜郢村中与村民交流并做调查问卷

     此次“三下乡”实践,是蚌埠学院学子将知识应用在生态建设上、将汗水挥洒在乡村振兴征程中的生动实践。以生态保护为坚实根基,以乡村振兴为腾飞羽翼,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实现了个人能力的提升与乡村发展的同频共振。
     
(通讯员:彭仕望     供图:“双碳促生新业态,绿水青山富民生”乡村振兴促进团)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多彩大学生网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多彩大学生公众号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