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科技大学 “植” 此青绿社会实践团队探访靖边县可降解地膜应用纪实
7月13--7月19日,陕西科技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柔性电子学院) “植”此青绿社会实践团队,前往陕西省靖边县开展“美丽中国∙青春行动”专项行动。
地膜显身手:方寸薄膜藏智慧,田间地头见真章
从“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到“科技护航”的现代农业,靖边县的田野间正因可降解地膜的推广发生着悄然变革。

图一 团队前往杨米涧镇可降解地膜示范基地 张彦龙 摄 “植”此青绿实践团队走进靖边县杨米涧镇可降解地膜示范基地,实地解码这抹“绿色科技”的应用密码。靖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军主任细致讲解了玉米种植中可降解地膜的多重效能:既能牢牢锁住土壤水分、抑制杂草疯长,为幼苗抵御风沙侵袭,更凭借自身可降解特性,从根源上避免传统塑料地膜残留造成的土壤污染。示范田边,覆盖可降解地膜的玉米苗株型挺拔、长势匀整,与普通田块形成鲜明对比,科技赋能农业增产增效的力量在此直观展现。

图二 团队成员与示范基地种植户王从生交流 张彦龙 摄 从传统塑料地膜到可降解生态地膜的迭代,杨米涧示范基地的实践不仅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绿色样本”,更让团队深切体会到:科技成果只有扎根土地,才能真正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乡村实践课:泥土里藏大学问,田埂上悟真道理
漫步“西北第一蔬菜村”伊当湾村胡萝卜种植田,昔日“靠天收”的荒漠,如今已是“膜下清泉润,田垄作物旺”的丰收画卷。从覆盖地膜到铺设无纺布,从传统大水漫灌到滴灌带精准灌溉,我们看到的是实践中的真知,感受到的是科技与农业融合的蓬勃生机。

图三 伊当湾村李主任介绍胡萝卜生长情况 张彦龙 摄 团队负责人郭树焱向李主任介绍了团队研发的骨胶基可降解地膜的最新进展,提出希望在伊当湾村开展试点应用,结合当地胡萝卜、玉米等作物的种植特点,优化地膜厚度与降解周期,进一步提升实用性。李主任对此表示大力支持:“咱农民不怕出力,就怕走弯路。可降解地膜虽贵点,但能让地越种越肥,这账划算!”团队躬身实践,深入田间地头,脚踩泥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以实际行动阐释“科技兴农”的深刻内涵。

图四 实践团队与伊当湾村进行社会实践基地授牌 张彦龙 摄
科创解难题:科技赋能产业,共破“白色”困局
带着对靖边农业绿色发展的深切体悟,团队走进靖边县华伟塑业有限公司。聚焦“白色污染”治理难题,团队详细介绍了陕西科技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科优势及团队核心研究方向——骨胶基可降解地膜技术,从创新理念、核心技术到应用前景进行了系统阐述,展现了科大学子助力农业绿色转型的坚定决心。

图五 团队与华伟塑业进行座谈 张彦龙 摄 华伟塑业董事长武世红高度认可团队研究成果,并分享了企业在政策引导下,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推动绿色转型的责任担当。双方围绕技术转化中的关键挑战——如材料稳定性控制、成本优化、农户习惯引导等展开了深入探讨,达成相关合作意向。之后团队调研华伟塑业地膜生产车间,回收、再加工车间。

图六 团队调研华伟塑业地膜生产车间 张彦龙 摄 未来,团队将整合杨米涧玉米种植经验与伊当湾胡萝卜种植需求,联合科锐新材料研究所、华伟塑业优化地膜配方,重点增强其抗风蚀、力学性能,让实验室的创新成果真正扎根田间,为靖边县农业绿色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科技兴农,贵在扎根土地;生态农业,成于久久为功。靖边县的地膜应用实践,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田间地头的生动注脚。“植”此青绿团队将带着这份来自土地的启示,继续以青春为笔、以科技为墨,架起产学研用的桥梁,让绿色创新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结出更多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