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桂林理工大学“问水平陆,青力青为”绿色发展倡导团走进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开启一场融合国际合作观察与专业实践的调研之旅。从展厅里的发展蓝图到座谈会上的深度交流,再到红树林边的生态采样,绿色发展倡导团用脚步丈量园区发展脉络,以专业视角解读产城融合与生态保护的共生之道。
“这里是中马两国国际产能合作的创新实践地,更是面向东盟的开放前沿。”在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团委书记、招商服务中心协理主任迟海霞的带领下,绿色发展倡导团走进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展厅,开启对这片跨境合作热土的深度探寻。展厅内的发展脉络清晰呈现:201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肩负探索“两国双园”合作模式的使命,如今已整合多个国家级平台,管辖面积达260平方公里。迟书记指着区位地图介绍:“作为中国与外国政府合作共建的第三个国际园区,这里紧邻钦州港、背靠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中心站,距平陆运河规划航线仅数公里,是连接陆海丝路的关键枢纽。”
透过展厅,绿色发展倡导团直观感受到园区的“产城融合”雏形。电子信息产业园、中马国际科技园、幸福小镇等配套设施投用,水电路讯全贯通,绿化亮化覆盖全域,“即到即入驻”的基础设施让企业落地效率大幅提升。迟书记谈及发展机遇时难掩兴奋:“平陆运河建成后,货物经内河直达西江,成本降低30%以上,时效还能提高!”目前,园区已开通73条集装箱航线通达全球548个港口,贸易伙伴遍及126个国家和地区,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辐射18省73市156个站,2024年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位列第34名。
据介绍,园区已投产产业项目超150个,总投资超3000亿元,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中石油、华谊等引领绿色化工,多个项目推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崛起,中船、远景等成为装备制造核心力量。绿色发展倡导团成员在一幅幅发展图景、一组组亮眼数据中,深切体会到这座国际园区的开放活力与发展底气。
图为迟书记向绿色发展倡导团介绍园区基本情况(通讯员 陈乐乐 摄)
随后,绿色发展倡导团在迟书记的带领下,与园区建设和交通运输局、贸易和物流发展局的主管领导围坐座谈。
“交通是园区的‘生命线’,我们现在是讲究一个‘立足向海图强’”建设和交通运输局的主管说道,“港口方面,钦州港已建成90个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61个,获批对外开放泊位43个,集装箱吞吐量逐年攀升,而平陆运河园区段的配套码头正加紧规划,将来船只直接开进厂区装卸货,效率能翻一番。”
贸易和物流发展局的主管则带来了一组数据:“目前我们开通了73条集装箱航线,能到全球548个港口,入列全国沿海集装箱港口前10强、全球集装箱大港前30强。”他拿起一份通关流程图解释,“自贸试验区政策一落地,货物从钦州港出发,大约8小时航程、跨越163海里,便能抵达越南的海防港。”
被问及青年发展机遇时,贸易和物流发展局的主管笑着说:“咱们园区的发展,最缺的就是专业对口的年轻人。像环境工程专业,绿色化工企业的污染治理、园区生态监测体系建设,都急需这方面的人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平陆运河建设中的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更是用得上。”他提道,园区人才网常年更新岗位信息,不少企业还跟高校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年轻人来这儿,能把课本知识用到实际项目里,成长空间大得很。”
图为园区部门主管领导与绿色发展倡导团座谈(通讯员 杨婷媛 摄)
座谈结束后,为了解红树林周边水域的水质本底情况,评估平陆运河通航后对区域水环境的影响,绿色发展倡导团组建水质取样队,手持采样器,来到茅尾海红树林公园,在潮间带、河道交汇处等不同点位采集水样。团队负责人陈逸飞介绍,这些水样将被送往实验室,重点检测酸碱度、溶解氧、重金属及有机物含量,通过水质数据分析,为制定园区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采样过程中,队员们格外留意红树植物根系周边的水质状况。“这片红树林是园区的‘生态卫士’,既能净化水体,又能稳固岸线,平陆运河的生态保护离不开它。”陈逸飞一边指导队员规范操作,一边解释采样的意义。
图为实践队进行水质取样(通讯员 陈乐乐 摄)
此次调研,绿色发展倡导团从展厅里的发展蓝图中读懂开放合作的深意,在座谈交流的思想碰撞中明晰产城融合的路径,于红树林的水质采样里践行生态保护的责任。正如园区从“合作共建”到“产城融合”的稳步前行,平陆运河从规划蓝图到逐步落地的扎实推进,这些发展实践让绿色发展倡导团成员深刻体会到,专业所学与国家战略的结合、青春力量与地方发展的相融,正是成长成才的生动注脚。
图为实践队在产业园区的合影(通讯员 陈乐乐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