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参与烟台大学海洋学院“千年流光,贝影生辉”海洋文化宣讲团实践,于我而言,是一场与贝雕艺术深度对话的奇妙旅程。
作为实地考察小队成员,踏入工坊,质朴的氛围裹挟着贝雕特有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老师傅专注于手中贝壳,刻刀游走间,平凡的贝壳渐渐有了轮廓,那专注劲儿,让我深知非遗传承是一场慢下来的坚守。我们跟着学习手工制作,从选贝、雕刻到拼接,每一步都考验耐心。贝壳质地脆弱,雕刻时稍不留意就前功尽弃,粘贴也需精准对齐。看似简单的图案,实际操作起来,手上的拙笨与师傅们的娴熟形成鲜明对比,这让我明白,非遗技艺的精湛,是无数次重复打磨的成果。
实地了解中,听闻贝雕传承的故事,有坚守数十载的老匠人,也有年轻血液注入带来的创新。这让我看到非遗传承的韧性与活力。公司负责人向我们讲解了他们的对螺钿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过程。海洋文化赋予贝雕独特内涵,贝壳取自海洋,经匠心变为艺术,是海洋馈赠与人类智慧的融合。
实践里,团队协作也让我触动。十几个人为传承贝雕非遗齐心协力,我们实地小队带回的一手资料,成为后续宣讲、推广的基石。这让我懂得,非遗传承不是一人一事的努力,是一群人朝着守护文化根脉方向的奔赴。
此次实践,我触摸到贝雕非遗的温度,它是老匠人的执着,是手工技艺的温度,是海洋文化的延续。未来,愿以己之力,让更多人看见贝雕之美,让千年贝影,在时光里继续熠熠生辉,让非遗传承的火种,在我们这代人手中,烧得更旺 。

与大师合影 “千年流光,贝影生辉”非遗传承宣讲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