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和帮助广大高校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同时恰逢中央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90周年。西京学院医学院王晓妮、石智岗老师带领“青春向党,医暖延长”实践团踏上这片镌刻着初心与使命的土地,在延安的革命旧址中汲取精神养分,在延长县的山村里播撒健康与知识的种子,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书写了一段关于成长与担当的青春答卷。
红色研学:在历史坐标中锚定青春方向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7月23日,实践团从西安出发,一路向北,当延安的宝塔山出现在视野中时,这群年轻的护理学子忽然读懂了贺敬之笔下的赤子情怀。在延安的两天研学中,每一处革命旧址都是一座精神熔炉,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信仰的力量。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旧址的窑洞前,斑驳的墙壁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依然醒目。讲解员讲述着抗大学员在煤油灯下苦读、在战火中成长的故事,当听到"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的办学奇迹时,实践团队员们不禁共同感慨:"我们在干净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专业知识,在设备齐全的模拟病房里学习临床技能,更应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学习条件,把专业技能练就得像抗大学员的枪法一样精准。
延安革命纪念馆内,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串联起中国革命从艰难走向胜利的壮阔历程。在"白求恩事迹展"展区,同学们久久驻足。这位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加拿大医生,在延安简陋的条件下抢救伤员的事迹,与护理专业誓言中“竭诚协助医师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的承诺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实践团王晓妮老师在现场组织了一场微讨论:“新时代的护理工作者,如何践行白求恩精神?”团队成员最终达成共识:技术在变,但医者的仁心与担当永远不变。
王家坪的军委礼堂旧址里,墙上的世界地图仍保持着当年的模样。1945年,毛泽东就是在这里回答了黄炎培提出的“历史周期率”问题,给出了“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的第一个答案。枣园的灯光曾照亮中国革命的前路,杨家岭的窑洞曾孕育出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思想。“理论联系实际”——这个在课本上无数次出现的词汇,在窑洞的油灯下有了更生动的注解。“护理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而是要把医学理论与患者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实践团成员意识到,即将开始的支教活动,正是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绝佳机会。
两天的红色研学,让“初心”“使命”“担当”这些抽象的词汇变得具体可感。当实践团离开延安前往延长县时,同学们的行囊里多了一样东西——一份沉甸甸的精神坐标。大家约定,要把在延安汲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服务山区孩子的实际行动,让红色基因在健康科普中延续。
医暖延长:用专业技能守护生命花开 延长县的山路蜿蜒曲折,像一条连接城市与乡村的脐带。7月24日下午,西京学院医学院护理专业学子们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满怀热忱抵达延长县山里娃希望之家协会。协会负责人对师生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与上一批在此开展支教活动的延安大学学子的相聚,更让“青春接力”的意义愈发厚重——两校学子讨论问题,分享经验与心得,让这份扎根于希望之家的温暖与责任得以延续,为后续活动注入了坚实力量。
作为护理学专业学子,志愿者们始终将“专业赋能”作为实践活动的核心。7月25日活动伊始,他们便化身“健康老师”,为孩子们带来了生动实用的医学常识课:手把手传授“内、外、夹、弓、大、立、腕”的七步洗手法,让良好卫生习惯深入童心;针对儿童龋齿问题,详细讲解防护知识,助力孩子们守护口腔健康。
这里的五天,实践团成员化身"健康守护者",用护理专业知识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健康防线。在“爱眼小课堂”上,实践团成员带来了眼球模型。当问到"谁经常看电视超过一小时"时,几乎所有孩子都举起了手。针对这一情况,同学们设计了"眼保健操纠错""正确坐姿示范"等环节,"农村孩子的视力保护意识比较薄弱,我们能做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播下重视健康的种子。"实践团队长说。
除了知识传授,团队还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通过“我的情绪我做主”心理团辅活动和石膏娃娃涂鸦课,队员们们引导孩子们学会情绪管理,表达内心世界。在操场上,师生与孩子们一起晨跑、踢足球、打羽毛球,在运动中传递快乐与活力。大家意识到,护理不仅是身体的照护,更是心灵的陪伴,这种"全人护理"的理念,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中医知识科普课上,实践团李奕琛通过艾草、薄荷等常见中草药,让孩子们感受中医的魅力。"这是艾草,端午节挂在门上可以驱虫,做成艾条还能温经散寒。”队员们从这几天总结思考这些在课本上枯燥的知识,在乡村的土壤里竟能生长出如此生动的生命力。当孩子们学会用按揉太阳穴缓解头痛时,揉按迎香穴可以通鼻时,中医的魅力在孩子们的心中埋下种子。们的相处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在希望之家的空余时间里,实践团的队员们又马不停蹄地前往延长县秀琴敬老院,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细心地为老人们测量血压、检测血糖,送上关怀与健康叮嘱。从孩童到长者,他们将青春的温暖,洒遍了延长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知识支教:以点滴付出点亮希望之光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在希望之家,实践团成员不仅是健康的传播者,更是知识的播种人。
《雷雨》的课堂上,实践团李奕琛没有直接讲解剧情,而是先让孩子们想象"夏天的雷雨天是什么样子"。山里的孩子对雷雨有着天然的熟悉,他们七嘴八舌地描述着闪电、雷声和雨后的彩虹。在此基础上,同学们引导他们理解课文中人物的复杂情感,就像雷雨天气一样变幻莫测。"原来课本里的故事,和我们生活中的感受是相通的。"孩子们的感悟让实践团成员惊喜。当讲到鲁侍萍的遭遇时,几个女孩红了眼眶,这种共情能力让"小老师"们意识到,乡村孩子的内心世界远比想象中丰富细腻。
数学算术课上,实践团门雅欣摒弃了枯燥的题海战术,而是结合生活场景设计问题:"如果帮家里卖苹果,一斤3元,卖出5斤能赚多少钱?""枣园有一颗古树,2016年是56岁,那今年它多少岁?"这些来自生活的问题让孩子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格外热烈。这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方法,正是实践团从延安精神中汲取的智慧——理论永远要联系实际。
作业辅导时间是最热闹的。孩子们围坐在"小老师"身边,叽叽喳喳地问着问题:这个英语单词怎么读?这道应用题该怎么解?实践团成员耐心地一一解答,遇到共性问题就集中讲解。有时,一个简单的问题要讲好几遍,但看到孩子们恍然大悟的表情,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
除了课本知识,实践团还带来了"外面的世界"。他们给孩子们讲西安的大雁塔,讲大学里的实验室,讲护士如何抢救病人。"我以后也要考大学,学医,回来给村里的人看病。"呼小雯真诚地说。这个心愿像一颗种子,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实践团成员们意识到,支教的意义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梦想——让孩子们相信,通过学习可以改变命运,通过奋斗可以实现价值。
青春感悟:于实践熔炉中锻造成长年轮 七天的实践转瞬即逝,但留给每个成员的印记却无比深刻。从延安的红色研学到延长县的医教+支教服务,这段旅程不仅是空间的转换,更是思想的升华、精神的淬炼。实践团的队员们在日记里写下了各自的感悟,字里行间流淌着成长的喜悦与担当的觉醒。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定能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续写新的荣光。
青春向党,是我们不变的信念;医暖延长,是我们践行的诺言。90年前,中央红军抵达陕北,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的天地;90年后,新时代的青年学子踏上这片土地,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践行青春使命。"青春向党,医暖延长"不仅是一个实践主题,更是一份庄严承诺——西京学院的护理学子们将带着这段经历继续前行,把红色信仰融入专业追求,把医者仁心写在祖国大地,让青春在为人民服务中绽放绚丽之花。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和帮助广大高校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同时恰逢中央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90周年。西京学院医学院王晓妮、石智岗老师带领“青春向党,医暖延长”实践团踏上这片镌刻着初心与使命的土地,在延安的革命旧址中汲取精神养分,在延长县的山村里播撒健康与知识的种子,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书写了一段关于成长与担当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