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潏河的水流声应和着鸟鸣,一支身着统一队服的年轻队伍穿行在秦岭北麓的葱茏之间。他们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的“秦岭生态环保志愿队”,怀揣着“共筑绿色屏障,绘就陕西生态新画卷”的信念,在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的潏河、高冠峪、太平峪河畔,展开了一场融合前沿科技与田野调查的生态守护行动。

这支由机器人工程专业学子组成的队伍,此行肩负着双重使命。在技术层面,他们依托“3S”技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将实验室的精密模型搬进了秦岭的广阔天地。队长苗志聪与队员们俯身于蜿蜒的河道,操作专业设备采集土壤与水体样本,同时仰望苍穹,借助卫星影像的“天眼”,精准分析沣河流域的植被覆盖度。他们发现,这片被誉为西安“生命线”的水源地,虽然整体植被覆盖率高达81.15%,生机盎然,但在紧邻河道的脆弱地带,仍有约4.33%的区域处于水源涵养的“高敏感”状态。这些如丝带般缠绕在河岸两侧10至200米范围的区域,土层稀薄,极易在水力冲刷下流失,如同秦岭“水塔”基座上细微却关键的裂痕。队员们利用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模型细致评估植被健康状况,结合高精度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解析地形坡度影响,科学划定了四级水源涵养敏感区图谱,为无形的生态风险勾勒出清晰可见的预警边界。
科技是精准的眼睛,而深入社会的脉络才能触动改变的核心。团队深知,守护秦岭非一己之力可为。他们主动叩响了鄠邑区水务局的大门,与河务管理者围桌而坐。厚厚的历史水文资料被一页页翻开,卫星影像上的色块与监测站记录的曲线交织比对,河道变迁的规律、水质浮动的密码在讨论中逐渐清晰。队员们不仅获取了珍贵的纵向数据,更深刻理解了基层水资源治理的复杂脉络与现实挑战。走出机关,他们又踏入河畔的村落与田野。在与沿岸居民的恳谈中,最质朴的期盼撞击着年轻的心——“加强管管那些工厂的排水吧”,“做梦都想再见小时候清得能数清河底石头的河水”。这些来自民间的声音,连同对周边企业污水处理现状的调研,被队员们一一记录,转化为沉甸甸的民情报告和针对性建议。他们携带精心制作的环保科普手册,行走在乡间,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化作村民手中可触可感的文字与图像,悄然播撒着“全民护水”意识的种子。
短短八天,秦岭的山风见证了这支年轻队伍的蜕变与担当。从出发前在草堂校区实验室里严谨的数据预处理、仪器校准,到烈日下河滩湿地的样本采集与地形测绘,再到与政府、企业、村民的坦诚交流,他们将“机器人工程”专业赋予的系统思维与解决问题的韧性,淋漓尽致地挥洒在生态保护的第一线。技术背景赋予他们洞悉生态细微变化的慧眼,而深入社会的实践则锻造了他们寻求协同治理的智慧。当行程接近尾声,凝聚了汗水与智慧的《沣河水源涵养敏感区分析报告》初具雏形。这份报告不仅清晰地标识出生态脆弱带,更提出了沿河构建生态缓冲带的具体设想,如同一剂精准的生态处方。他们创新构建的“植被覆盖-坡度”双因子动态评估模型,为未来持续监测秦岭水源健康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法论。更令人欣喜的是,实践促成了与地方水务部门及环保科技企业的初步合作意向,为科研成果落地、推动区域污水处理技术升级架起了桥梁。
秦岭静默,以丰饶的山水哺育万物;青年有为,以科技之力与赤子之心反哺青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学子们,将论文写在秦岭的河川大地之上,用扎实的数据标注生态风险,用真诚的沟通凝聚守护共识。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珍贵的调研成果,更是在心中深深镌刻的生态责任。这支年轻的生态哨兵队伍已然启程,他们的目光将继续追随秦岭的水脉,以青春之智与科技之光,守护这座巍峨“中央水塔”永续流淌的生命源泉,为陕西乃至中国的生态文明画卷,添上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浓墨重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