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至7月22日,为深入探寻红色印记、感悟初心使命,切实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并助力乡村振兴,潍坊理工学院“红晖接力・银青共融实践团”赴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开展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参观党史馆、走访老党员、开设青少年党史课堂等形式,让红色基因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的活力。
党史馆:开启红色研学之旅,感受奋斗精神传承
实践团成员们满怀敬意地走进茌平党史馆,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隧道,一部厚重的红色史书在眼前徐徐展开。馆内,玻璃展柜中的老物件宛如历史的使者,静静诉说着茌平党员干部们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1938年的步枪带着硝烟印记,抗战支前独轮车、改革开放乡镇企业执照、脱贫攻坚驻村日记等老物件,串联起茌平党员干部的奋斗足迹。乡村振兴展厅内,一幅幅对比图令人震撼,还有党员干部们在田间地头、车间厂房忙碌的照片,他们脸上洋溢着坚定的神情,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这些展品与图片,串联起茌平党员干部的奋斗足迹,让实践团成员直观感受到革命精神到奋斗精神的传承,深刻体会到“为人民服务”不是空洞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茌平党史馆的画面。杨心茹 供图
老党员:倾听坚守故事,汲取精神力量
实践团成员来到茌平区大崔村和小马村,拜访那些为党和人民事业默默奉献的老党员。在大崔村,成员们见到了87岁的崔爷爷。他有着55年党龄,谈及党时,他眼神坚定,声音洪亮:“中国共产党让咱过上了好日子,党怎么说,咱怎么做!”这句朴素话语,饱含着他对党的无限忠诚与感激。崔爷爷回忆起入党后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参与村里建设,还是帮助邻里解决困难,他始终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行动践行入党誓言。
在小马村,村委会马主任2009年入党,他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在他的带领下,村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硬化、路灯亮起、文化广场建成,村民生活越来越好。马主任说:“作为一名党员,就是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退休的马老支书1996年入党,他寄语青年人:“要好好工作,为社会主义做建设。”老支书话语简单却蕴含深刻道理,希望青年人接过接力棒,继续为党和人民事业努力奋斗。
老党员们用朴素话语和数十年坚守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分量。他们如明灯照亮后人前行道路,如丰碑屹立在人们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老党员的画面。陶佳欣 供图
学党史思想引领课堂
为了让红色基因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实践团成员走进社区,为社区青少年开展学党史思想引领课堂。
课堂上,实践团成员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带领社区青少年读经典、讲党史。实践团成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让孩子们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当被问及“党员是什么样的人”时,孩子们稚嫩的回答直击人心:“是帮大家修路灯的人!”“是保护我们的人!”这些简单纯真的回答,反映出了孩子们对党员形象的直观认识,也体现了红色基因在孩子们心中的萌芽。这让实践团成员看到了红色基因传承的希望,激励着他们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时代责任。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社区青少年开展学党史思想引领课堂的画面。邢琳冉 供图
传承红色基因,共赴美好未来
此次茌平之行,党史馆的红色记忆、老党员的坚守以及孩子们的纯真感悟,共同勾勒出红色文化在茌平的生动实践。实践团成员收获颇丰,不仅深入了解茌平红色故事,更从老党员身上汲取强大精神力量。
实践团成员表示,将把这份红色感悟带回大学校园,通过举办主题班会、红色故事分享会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茌平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在代际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他们深知,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激励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在新时代征程中,要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通讯员周元一 杨心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