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东北石油大学三下乡实践团体验林甸芦苇画技艺

发布时间:2025-07-29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为探寻非遗之美,助力文化传承,东北石油大学暑期三下乡“溯芦绘文”社会实践团深入大庆市龙凤区的大庆博物馆,开展了一场以“守护苇画文脉,绽放非遗华光”为主题的深度文化实践。青年学子在林甸芦苇画传承人李明辉的带领下,亲身体验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并通过参与社区活动等方式为其注入时代活力。
7月15日,项目负责人到达百湖艺术群落,现场采访了芦苇画的非遗传承人李明辉先生,在他口中详细地了解了芦苇画的发展历程,并且感受到了其中的精神内涵与时代意义。
16日,在弥漫着芦苇清香的传承基地,溯芦绘文实践团的成员们在现场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芦苇画展馆,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的作品,栩栩如生。在体验芦苇画制作的环节,成员们屏息凝神,近距离观摩省级传承人的精湛技艺。非遗传承人李明辉郑重地说:“160℃的熨斗在苇片上轻盈游走,差一秒都可能前功尽弃,这是芦苇画定型的精髓。”学子们亲身参与从选苇、蒸煮、刮瓤到熨烫、粘贴等十二道核心工序,用镜头细致记录了作品的诞生过程。
17日,实践团将非遗课堂带进了龙凤区的社区。在社区活动中心,00后大学生们化身“小老师”,耐心指导中小学生芦苇画的制作,其中一部分学生兴奋地举起亲手制作的精美芦苇画,身边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与小朋友的交流中,他们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我要把画带回去给爸爸妈妈看!”一句话语带着的不只是分享的喜悦,更是对芦苇画非遗的喜爱和认同。
林甸芦苇画的传承密码,不仅藏在温度的毫厘掌控间,更蕴于其与地域生态、生活智慧的紧密关联中。东油学子们通过沉浸式的实践,跳出了单纯的“技艺观摩”,开始解构这门艺术背后的生态系统——从芦苇的生长特性到材料的处理智慧,从传统纹样的文化寓意到适应现代审美的创新表达。他们认识到,非遗的存续,需要的是对其内在逻辑和当代价值的深度理解与重新诠释。
走进社区课堂,青年们不再仅仅是技艺的传授者,而是共同探索文化价值的协作者。他们与孩子们一起,尝试用芦苇讲述自己的故事,将个人体验融入传统形式。孩子们在完成作品中的兴奋正是文化价值在个体层面获得认可的最直接证明。这次“溯芦绘文”之旅,为青年学子提供了一把开启本土文化宝库的钥匙,赋予了他们参与构建非遗未来图景的能力与责任。非遗保护的未来,仿佛就蕴藏在这群青年掌间轻盈跃动、生生不息的芦苇丛中,它承载了千年智慧的生命力,也是文化薪火相传的青春希望。
作者:陈镇娜 来源:东北石油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实践探真况 电商拓富路
  • 7月23日,为进一步践行“乡村振兴互联网+”的理念,邵阳学院“三下乡”团队成员组成乡村振兴促进团,赴邵阳市新邵县酿溪镇王家坪
  • 2025-07-29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