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青岛农大学子三下乡:防溺水守护童真,热化学点亮乡村振兴星火

发布时间:2025-07-29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7月28上午,青岛农业大学“锌”火相传小小化学家赴菏泽东明志愿服务团走进菏泽东明县大屯镇中心小学,开展防溺水主题教育与热化学科普支教活动。这场扎根乡村教育一线的实践,既为当地孩子们送去了安全守护与科学启蒙,更以高校智力资源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践行着党和国家“三农”工作部署,为新时代青年投身乡村建设提供了生动范例。
  针对鲁西南乡村多河流、沟渠的地理特征,志愿者在防溺水课堂上,结合当地实际水域环境,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解析水库、河流、溪流等野外水域的潜在风险:水库水深温差大易致抽筋,河底暗藏的水草与碎石可能引发缠绕或划伤,看似平缓的溪流往往存在致命暗流。考虑到乡村儿童暑期多在户外玩耍的特点,志愿者重点传达了教育部门“不私自下水、不到无安全保障水域游泳”的要求,现场演示了正规游泳馆的安全规范,以及同伴遇险时“大声呼救、借助竹竿衣物等工具救援、不盲目下水”的科学方法。这些贴合乡村生活场景的安全知识,不仅为孩子们筑起暑期安全防线,更解除了家长参与农业生产时的后顾之忧,让乡村劳动力能更专注于田间劳作与乡村建设,实现了安全教育与服务“三农”的有机衔接。  
图为实践队员田蕊平为小朋友讲解防溺水应该怎样做 汪嘉卿 摄
  热化学课堂上,志愿者以乡村集市常见的自热火锅为切入点,通过“不用火电为何能加热”的提问引发孩子们兴趣,进而讲解发热包中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的原理,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现象。在介绍反应热、放热与吸热反应时,特意融入秸秆还田、沼气利用等乡村生产场景,让孩子们理解“燃烧秸秆放热”“沼气生成中的能量变化”等身边的科学原理;讲解能源知识时,结合当地推广的太阳能路灯、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引导孩子们思考“如何用科学知识节约能源、建设家乡”。这种“从乡村中来,到乡村中去”的教学方式,不仅点燃了乡村孩子的科学梦想,更在他们心中播下“知识兴乡”的种子,为乡村培育本土科技人才奠定了基础。
  图为实践队员李艺晗为同学们讲解热化学的奥秘 汪嘉卿 摄
  此次支教活动是青岛农业大学发挥学科优势服务乡村振兴的缩影。其成功经验在于:立足乡村实际需求,将安全知识与科学教育精准送达;注重价值引领,在知识传授中融入家国情怀与乡土认同;坚持长效思维,通过志愿服务搭建高校与乡村的常态化联系。这种“需求对接—资源下沉—价值塑造”的模式,为高校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思路——唯有扎根大地,紧扣“三农”发展需要,才能让青年力量真正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力军,让知识之光照亮更多乡村孩子的成长之路,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注入持久动力。
作者:青岛农业大学“锌”火相传小小化学家王炜烨 来源:王炜烨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