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窑火不熄,赣商精神永续
——江西财经大学“赣财瓷韵·数智兴商”数字实践队深入景德镇开展赣商文化活动
为深入挖掘赣商文化内涵,开展“牢记嘱托强国有我,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暑期大思政实践专项活动,江西财经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赣财瓷韵·数智兴商”数字实践队在指导老师李昱的带领下走进景德镇,开启赣商文化溯源之旅,以历史发展为脉络,一步步探寻陶瓷背后的商贸与时代新生!
古窑寻踪,探秘千年瓷路
在古窑民俗博览区,实践队不仅实地观摩了拉坯、利坯等传统制瓷工艺的匠心演绎,还考察了宋代龙窑、元代馒头窑等历代窑炉遗址,触摸着千年不息的制瓷文脉;移步御窑博物馆,明清御窑厂遗址与永乐甜白釉、宣德青花等皇家珍品交相辉映,"官搭民烧"的独特制度生动诠释了景德镇作为官窑中心的历史地位;而中国陶瓷博物馆则用从唐代青瓷到明清彩瓷的完整谱系,既展现了陶瓷艺术的巅峰成就,又揭示了当代产业的创新转型,让成员们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陶瓷文化巡礼。不仅沉浸式体验了陶瓷从泥土到艺术品的蜕变历程,还从中感悟到了古代赣商“器行天下”的工匠精神与商贸智慧。

图为团队成员在御窑博物馆内参观

图为实践队在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旅游区前的合影
老厂纪实,重温工业记忆
沿着斑驳的旧街,成员们来到了景德镇的光明瓷厂与红旗瓷厂,走进承载着新中国陶瓷工业记忆的厂房。老工人们仍在沿用传统手法制作瓷器,他们的指尖翻飞间,一件件精美的瓷坯逐渐成型。成员们驻足观看,与他们交流,听他们讲述当年瓷厂的辉煌岁月与转型故事。

图为实践队在红旗瓷厂前的合影
随后,成员们来到了“刘英令江西省美术大师工作室”亲身体验了拉坯工艺——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需要精准的力道与角度,在工作人员的耐心指导下,才勉强完成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坯体,深刻体会到陶瓷制作的难度与匠人的不易。这些老厂区不仅是景德镇近代陶瓷工业发展的见证,更让成员们感受到了传统工艺在时代变迁中的坚守与新生。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拉坯工艺
名企访新,智绘产业蓝图
为了解现代陶瓷产业发展,实践队则深入了走访红叶、驼峰、辰天等多家景德镇陶瓷企业。在企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成员们参观了各个企业的陶瓷商品展示厅,了解了不同企业的陶瓷产品定位与特色。从红叶陶瓷的“日用陈设瓷”到辰天陶瓷的“定制陶瓷”再到厚森陶瓷的“仿古瓷”等等。不仅如此成员们还实地参观了各家公司的厂房,看到了陶瓷的生产制作全流程与手工艺人们全神贯注的工作场景。
通过与企业人员的深入交流,成员们了解到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趋势。部分企业正在逐渐引入计算机与3D建模技术让产品设计更加精准,帮助生产线提高产能,同时电商等新渠道则拓展了市场边界。虽然AI等数智化技术目前在陶瓷产业内的运用比较少,但企业工作人员们都纷纷表示AI等数智化技术的运用是陶瓷产业发展的趋势,未来他们也将不断探索,把握住这个时代机遇。

图为实践队与厚森陶瓷工作人员进行访谈
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实践队以景德镇陶瓷产业为脉络,深刻体会到赣商文化的三重演进——从古代“器行天下”的商贸智慧,到近代“实业兴赣”的工匠精神,再到现代“数智转型”的创新实践。赣商文化中“重商、崇工、求新”的精神内核,在千年瓷都得到了生动诠释。
成员们认识到,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既离不开传统工艺的坚守,也离不开现代科技的赋能。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家更加坚定了用数字技术助力传统产业升级的信念。未来,实践队将继续深入调研,探索AI、大数据等技术在陶瓷产业中的应用,为赣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青春智慧。
文/姚佳欣、陈欣雨、孙家麒 图/姚佳欣、陈欣雨、孙家麒
指导老师/李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