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华科学子探秘非遗美食:在守正创新中寻找文化传承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25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为探寻非遗美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7月6日至12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非遗寻味"实践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深度调研。这支由12名本科生组成的团队走进武汉三镇,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亲身体验等方式,记录下传统美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创新实践。

寻味江城:解码百年老字号的匠心密码
  实践队首站来到拥有280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汪玉霞"。第十代传承人熊年顺先生让队员们看见传统碱酥饼的制作工艺。"从和面到成型,18道工序全部手工完成。"熊先生讲解,"机器一天能做上千斤,但我们坚持手工制作,因为只有人手才能感知面团的微妙变化。"队员们轮流体验了包馅、成型等环节,深刻体会到传统工艺的精妙之处。

文创赋能:传统美食的年轻化表达
  调研中,队员们发现非遗美食正在以全新的形式焕发活力。在江汉路步行街,热干面造型的钥匙扣、面窝形状的冰箱贴等文创产品成为年轻人的"打卡"新宠。"这些产品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又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趣味。"队员王同学在调研笔记中写道。
  团队还重点考察了非遗美食的现代化转型。在汉口火车站特产区,真空包装的热干面、便携式武昌鱼礼盒等产品琳琅满目。"我们改良了包装工艺,既保留了传统风味,又延长了保质期。"某品牌负责人介绍道。这些创新让"武汉味道"得以走得更远。

图为江汉路美食文创展览版 杨芷晗通讯员摄
传承之困:寻找破局之道
  "现在愿意静下心来学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熊年顺先生道出了非遗传承面临的困境。通过深入访谈,队员们总结出三大挑战:技艺学习周期长、经济效益不明显、社会认知度不足。
  为此,实践队提出了"非遗+"的创新解决方案。在高校方面,建议开设非遗选修课,组建学生社团;在企业方面,推动开发更多符合年轻人需求的产品;在传播方面,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扩大影响力。"我们正在尝试与高校合作,开设非遗技艺工作坊。"熊先生对队员们的建议表示赞同。

图为团队成员于熊年顺先生的合影 朱子佳摄
未来展望:守正创新的平衡之道
  "非遗保护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要在传承中创新。"在总结会上,队员们达成共识:传统工艺需要坚守核心技艺,但在表现形式、传播方式上可以大胆创新。
  据悉,实践队正在整理调研成果,计划形成万字调研报告。团队还将制作系列短视频,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非遗文化。"我们希望为传统美食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青春力量。"队长杨芷晗表示。接下来,团队将不断探索,努力开发更多创新产品,让非遗美食真正"活"在当下。
(通讯员 杨芷晗)

作者:杨芷晗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