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暑托育新苗多元课程绽芳华
--池州学院赴青阳县朱备镇东桥村暑期社会实践团
盛夏七月,池州学院赴青阳县朱备镇暑托班的教室里洋溢着别样的活力与温情——36名留守儿童走进这个充满关爱的空间,在精心策划的课程与活动中,开启了一段兼具知识收获与成长体验的暑期旅程。作为乡村教育资源的有益补充,暑托班以多元融合的课程设计为支点,将生态启蒙、科技探索、文化传承、心理关怀等元素编织成网,为孩子们搭建起一个集学习、实践、感悟于一体的成长平台,让这个夏天成为滋养童心、助力成长的珍贵时光。
红色教育与思维训练共促成长
爱国教育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在暑托班放映时,孩子们被普通人视角串联的新中国重大历史节点深深吸引。观影过程中,自发的掌声与轻声跟唱的旋律交织,将历史使命感与民族情怀悄然植入童心。
光影余韵中,"24点"数学思维挑战接续展开。通过规则讲解、技巧演示与分组竞赛,孩子们在团队协作中突破惯性思维,既提升了心算能力与反应速度,又培养了逻辑思维与数感,让数学学习在趣味互动中落地生根。在红色精神的熏陶后,思维的火花与心灵的关怀接续而来。

观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

“24点”数字思维挑战互动场景
关爱护航与心理引导守护童心
暑托班与青阳县妇女联合会联合开展的"暑期儿童关爱活动"中,满载心意的"暑期关爱礼包"传递着社会对未成年人成长的期许,孩子们的笑容与感恩让现场暖意融融。在心理健康课堂上,以"情绪大抽奖""进化论游戏"等互动形式,引导孩子们识别情绪、建立自信、学会适应变化。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情绪管理技巧与坚韧乐观的心态悄然养成。

“暑期儿童关爱活动”现场
心理健康课堂互动现场
乡土文化与思维拓展双向赋能
家乡特产"九华黄精"成为乡土教育的鲜活素材。从讲解植物特性到品味特制茶饮,再到提笔创作"妙笔绘黄精",孩子们在感官体验与艺术表达中加深了对本土资源的认知,激发了探索家乡的热情。低碳环保主题绘画、"方言竞猜"互动课程等活动接连开展,通过画笔诠释环保理念、用乡音传承地域文化、借游戏培养批判思维,让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提升相辅相成。
“妙笔绘黄精”优秀作品展示现场

低碳环保主题绘画现场
文化浸润与场馆研学拓宽视野
暑托班联合青阳县文化馆带来的青阳腔教学与泥塑制作课程,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地方戏曲魅力与传统手工艺的精妙,让文化传承在指尖与耳畔自然发生;支教团队围绕地方吉祥物的创作活动中,设立的人偶互动环节拉近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进一步增强了孩子们的家乡认同感;开展的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讲解课程,则为孩子们打开了了解多元文明的窗口;支教团队带领学生赴池州市博物馆开展史前文明探秘、观看科技馆的3D影片与体验互动装置、革命烈士纪念馆的红色历史学习,让孩子们在行走中触摸历史、感受科技、传承精神,实现了课堂之外的沉浸式成长。

地方吉祥物人偶互动场景

科技馆机器狗表演画面
调研实践与文化认同双轨并行
活动期间,作为省级百校千镇万村大学生调研实践团队——赴青阳县朱备镇实践团,累计发放问卷208份,走访4个村庄,205户农户,形成相关调研报告,梳理出“农村公共服务优化”“抛荒地利用”等6类核心问题,为乡村振兴规划提供基层样本。调研问卷涵盖农村居民家庭、就业、土地等多方面情况,全面掌握其生活现状与需求。团队还着力守护安徽地方文化遗产,通过走访农户收集方言俗语,以视频宣传和开设方言特色课等方式,让在岁月中渐趋湮灭的民间智慧得以传承,助力“非遗传承+乡村文化认同”双向赋能,让当地年轻人感受其中通俗易懂又趣味横生的文化内涵。这些调研实践实现了“教育关爱”与“乡村发展”的靶向对接。
团队深入农户调研画面

特色方言课课程现场
从红色教育的精神洗礼到思维训练的智力激荡,从乡土文化的浸润滋养到场馆研学的视野拓展,青阳县暑托班的多元课程如涓涓细流,浸润着留守儿童的成长之路。这份暑期里的特殊关怀,不仅为孩子们的童年添上了斑斓色彩,更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温暖而持久的力量,让每一颗童心都能在关爱与引导中,向阳而生、茁壮成长。
撰稿人:卫瑶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