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至13日,贺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贺志瑶·葡韵青耘”实践团7名学生在广西贺州市平桂区公会镇解元村葡萄产业园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这支以“数字赋能乡村特色产业”为目标的团队,用一周时间完成精细化修剪、糖度监测、双语直播带货、搭设葡萄架和协助筹建“状元红休闲农庄”五件实事,为解元村葡萄产业补链条、拓业态、增收益。
烈日下的“葡萄课堂”
6日上午,实践团抵达解元村葡萄产业园。公会镇副镇长邹毅、解元村村支书黎合盛、副村支书谢灵凤在园区入口迎接。谢灵凤手持一把刚修剪下来的葡萄藤,边走边介绍:“这是阳光玫瑰,今年光照足,糖度已接近18度,但枝条过密会影响通风。”她指向头顶的葡萄架,示范如何辨别结果枝与营养枝。团员们随即分组钻进垄间,在两位村支书指导下进行实操。
实践团成员蒙瑞辉蹲在一株葡萄藤前,左手托住拇指粗的果枝,右手剪去腋芽。“留芽位置要离花序15厘米,否则养分跟不上。”村支书黎合盛提醒到。三小时后,六垄葡萄完成修剪,地面落满翠绿的枝叶。黎支书用手机记录进度:“高校学生动作规范,效率比往常高三成。”
7日上午,团队携带糖度折光仪再次入园。成员们随机抽取30串阳光玫瑰,剥开保护袋,将果汁滴在棱镜上。“20.3度,比上周提升2.1度。”团队学生陆洁婵报出数据,副村支书谢灵凤在记录本上画了个五角星:“这批果能提前三天上市。”
短视频里的“双语葡园”
“镜头再拉近一点,突出果粉。”8日下午,一场中英双语直播在葡萄架下开播。直播期间,蒙福周同学用中英双语介绍葡萄套袋技术。他身后的谢灵凤副支书配合演示:“套袋前要用杀菌剂浸泡袋口,防病虫。”五分钟直播吸引近百人次观看,后台收到30多条私信咨询采购。与此同时2名孟加拉籍留学生苏家乐和吉祥也参与了直播,他们用略显生硬的汉语向镜头打招呼:“朋友们,这是我在中国农村的第一天。”随后,吉祥用英语补充:“These bags protect grapes from rain and bugs.”
此前一天,团队在村委会议室梳理出三套传播方案:30秒竖版快剪展示采摘、60秒横版纪录片讲述葡萄藤蔓故事、15秒英文版突出“贺州味道”。为拍摄葡萄采摘素材,覃芸希同学扛着稳定器跟拍2名农户家的葡萄园小小宣传员。覃芸希同学在后期加入视频中英字幕,成片48小时内播放量破千。
露天会议的“头脑风暴”
9日下午,一场没有PPT的研讨会在葡萄架下进行。村支部黎合盛抛出问题:“如何让消费者记住解元葡萄?”实践团团长蒙瑞辉提出:“设计一句中英双语口号,‘一口阳光,满嘴玫瑰’。”黄永悦同学补充说:“可以做表情包,把葡萄拟人化。”讨论持续到21时,最终确定“葡韵青耘”品牌视觉方案:主色取葡萄紫,辅助色为稻田绿,字体采用手写体突出乡野气息。
银架下的“状元宏图”
10日早上,阳光穿过薄雾,解元村村支书黎合盛和实践团成员共同结成“搭架小队”。拉绳、紧丝、固定,三小时后,多排银灰色新架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几乎同时,“状元红休闲农庄”项目启动。
村支书黎合盛摊开手绘草图,畅想农庄发展规划:“农庄一期先建观光长廊、休憩凉亭和儿童沙坑,二期再上民宿和研学教室。”农庄取名“状元红”,既取解元村“状元故里”典故,又寓意葡萄熟时红似状元袍。
一周交出“数字助农”答卷
一周时间,实践团交出成绩单:完成20亩精细化修剪、采集300组糖度数据、双语直播吸粉破千、搭建新架500米。
7月13日上午,实践团离开解元村。葡萄架下,新搭的银灰色钢丝在夕阳里泛着柔光,仿佛为这片田野插上了数字化的羽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