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墨香里的生活

发布时间:2025-06-26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晨光漫过古籍阅览室的雕花窗棂时,我正翻开泛黄的《昭明文选》。指尖抚过繁体竖排的字句,恍惚间与千年前的文人墨客有了跨越时空的对视。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我的大学生活恰似一卷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每一笔都浸润着文字的芬芳,镌刻着对文学的炽热追寻。
在古代文学课堂上,教授用吴侬软语吟诵《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韵律像潺潺溪流淌过心间。课后我们常聚在紫藤架下,争论《红楼梦》里某个隐喻的深意。记得有次为林黛玉的判词展开激烈讨论,从夕阳西下辩到暮色四合,最后竟被路过的野猫"嗷呜"一声打断,惹得众人捧腹大笑。那些唇枪舌剑的时刻,让我懂得经典的魅力恰在于常读常新,每个时代的读者都能从中照见自己的影子。 
写作工坊的灯光总亮到深夜。我们围坐在圆桌旁,分享新创作的诗歌、小说片段。当我第一次朗读自己的散文时,声音颤抖得几乎拿不稳稿纸。但同学真诚的建议与鼓励,如同春风化雨,让我逐渐敢于袒露内心的文字世界。指导老师曾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于是我们反复推敲字句,在稿纸上划满红痕,就像匠人雕琢璞玉,在字斟句酌中感受语言的生命力。
图书馆的特藏室是我最爱的秘境。某次为完成关于敦煌遗书的论文,我戴着白手套翻阅影印本古籍,残破的经卷边缘仍能窥见盛唐时期的小楷墨迹。那些微微蜷曲的纸张、漫漶不清的字迹,仿佛在诉说千年岁月的沧桑。在浩瀚的文献海洋中遨游,我深刻体会到汉语言文学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承载民族记忆的文化密码。
除了书斋里的钻研,我们还把课堂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天地。跟着老师探访老街巷陌,记录方言里的文化基因;在诗词朗诵会上,用声音重现古典的韵味;参与非遗保护项目,为濒临失传的民间故事建档。有次下乡采风,听老匠人讲述传统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那些浸透时光的故事,让我明白文学的根脉始终深扎在生活的土壤里。
如今漫步在开满木棉的校道,总想起开学典礼上院长的话:"文字是永恒的星火。"在文学的殿堂里,我触摸过《楚辞》的浪漫,感受过唐宋的风骨,也见证着现代汉语的蓬勃生长。这些与文字相伴的日子,早已将诗意与哲思融进血脉,让我在未来的道路上,始终怀揣着对语言的敬畏,做文化传承的追光者。
作者:李嘉怡 来源:泰州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