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承星履草,璞玉浑金

发布时间:2024-07-16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你眼中有苍绿,是凌于高处的勃勃生机。”
       最初的土地万顷荒壤,埋下草种的是农民,托举生机的是农民,耕耘希冀的是农民,追本溯源,谁不是农民的子孙?
提及农民一词,多半会贴合一些尽显粗鄙的词汇。长时间来,我们用一种心照不宣的约定俗成,定义了这个庞大基础群体的群像,他们背上贴着标签--低文化低素质,锱铢必较,一头汗,两腿泥,甚至蛮不讲理--其中个体确有符合,可未免盖棺定论,草率至极。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历史尽头回眸,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感受到亿万颗心跨越时空,望见生命的力量之河。沃壤中穿行的是几千年前人类的呼吸,比血管更古老的河流,流淌在比国家更古老的土地。那时的广袤河山孕育了文明的先声,人皆是农民,是土地的儿子,晨炊星饭的生活片段,仅存在于尺牍,可以阅读,可以想象,一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晨昏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万里荒芜中,他们播下了种子,用最传统和朴实的方式,赓续着我古老山河的国泰民安,万古不息。
       岁月骛过,山陵浸远。触摸近代,上世纪农民的影子,还清晰的烙印在祖父母辈的灵魂中。从他们沟壑纵横的面庞中,深深可见生活的苦痛,而他们坚守的精神,是风雨无阻,耕而不辍。他们极少抱怨时代给予他们的疤痕,正如余华在《活着》中塑造的福贵——歆享着从今时看来命运极其匮乏的馈赠,生活的宽广和丰富不以今日的标准而定义,对生活抱有着最淳朴的感激,他们和他们的命运“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百年转逝,忽而今朝。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幸福指数的提高,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农村扎根北上广,农村,成为了束缚和桎梏;成为了落后和闭塞的象征--随之而来的,是逐渐滋生的对农民的偏见。诚然,当今时代,还留守在农村的“农民”多半是一些文化水平低下者,而这种文化水平的限制,自然外化在言谈举止,举手投足。某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行为,和不与时俱进的思想成为了人们诟病的对象。然而思之,他们的落后,是一个更早的时代遗留下来的顽瘴痼疾,更是自身的遗憾,而绝不该是被现代时代和社会群体抛弃和嘲讽的原因。
       艾青歌颂大堰河,习近平总书记把农民脚下的泥土与他们的真情相联系,叶文洁在农村的生活给过她心灵上的治愈。农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没有被世界的繁杂搅扰的纯洁的人们,他们就像土地一样坚实和纯粹。因为经济的落后,农民大多也少被纷乱的利益关系影响,于是他们的心里往往有空间去盛最诚挚无垢的情感。
       如今,越来越多曾经目不识丁的农民学会用更先进的技术,发展新时代的农业,其中更有让人叹为观止的创新成果,项项专利--毋庸多言,这已是新时代农民掷地有声的响亮宣言。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未来的农民,将绝不仅仅是碌碌庸众,为生而生,而对于这样广大的群体,更应心怀宽容乃至尊敬--致敬他们的苦难和重生,“他们的一生或许窄若手掌,可是我不知道是否也宽若大地?”
作者:胡玉婷,郭兴宇,王彤,邱欣欢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