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泉州纺服学子三下乡— 寻求非遗与创新融合之美

发布时间:2023-08-14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泉州纺服学子三下乡— 寻求非遗与创新融合之美
  
       为了发扬工匠精神,传承非遗文化,弘扬民间艺术的瑰宝,我们泉州师范学院纺织与服装学院“探访红色足迹,寻味非遗创新”社会实践队踏上前往武夷山宋街宏星竹编工艺美术馆的旅程。
       在这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竹编工艺美术馆里,我们将有机会近距离欣赏到来自民间智慧的杰作,感受竹编的独特魅力。这些作品不仅是技艺的结晶,更是对过去时光和生活智慧的珍贵见证。通过观摩、互动体验,我们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竹编工艺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艺术内涵。
       作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第七批,武夷竹编自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这片非遗的沃土上,宋街竹编馆更是熠熠生辉,作为福建省级项目保护单位,承载着传统工艺的珍贵记忆。谢宏星作为武夷竹编项目的守护者和传承人,心怀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他肩负着将非遗竹编的技艺传承下去的使命,同时也承担着将这项非遗技艺发扬光大的重任。
       谢宏星在向实践队介绍他的竹编作品时,频频强调了“传统技艺的未来在于创新”。他的创作过程中充满着这种创新精神,从众志成城的竹编口罩模型到巡天遥看的天宫一号空间站竹编模型,涵盖了12种不同的竹子和18种独特的编织技艺。经过46天的创作历程,谢宏星对自己的作品追求精益求精,不懈地精雕细琢。
特别是在介绍天宫一号竹编模型时,谢宏星提到这个作品的每个部分都融合了18种传统竹编技艺。尽管天宫一号竹编模型呈现出崭新的外观,但其内核秉持了传统编织手法的延续和坚守。谢宏星从传统的竹编技艺出发,将竹丝编织成了一个承载历史的艺术品。这不仅体现了他作为武夷山非遗竹编技艺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更蕴含了一段属于大国的“航天梦”在非遗传承中的跨时代传承。
       谢宏星的作品彰显了工匠担当,每件作品都精雕细琢,体现了他对细节的关注和对技艺的执着追求。他的创作既传承了传统,又融入了现代的精神,让人深思如何将过去的智慧与现代的创新相结合,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生命力。
       谢宏星的工匠担当精神深深打动了实践队,激发了我们积极探索非遗传统与专业特点的结合点的积极性。在深入的调研中,实践队了解到福建省竹林的覆盖面积达到1845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17.5%,居全国首位。根据省工信厅的数据,福建竹业的总产值已经达到1052亿元,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然而,这一繁荣的竹材产业也带来了大量的废料问题,尤其是废弃竹料,大部分被处理成垃圾焚烧或制成机制竹炭,不仅污染环境,还造成能源浪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实践团队以竹材的特性为基础,结合纺织和鞋服行业的特点,深入研究了传统竹编技艺中产生的废弃竹皮。通过收集竹纤维表面的碎屑,实践队致力于后续再生纤维素的制备和产品研发。这一创新方法不仅能有效减少废弃竹材的浪费,还能充分利用竹材资源为当地居民创造收入。同时,这种方法还在减碳和可持续发展领域产生积极影响,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做出贡献。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如何将非遗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性,以及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如何创造经济价值。我们团队通过将废弃的竹皮转化为再生纤维素,成功地将创新融入到了传统之中。这样的尝试不仅是对传统的传承,更为当地的产业发展和环保事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成果。
通过研究竹编技艺中产生的废弃竹皮,我们不仅有效地减少了废弃竹材的浪费,还为竹材资源赋予了全新的价值。同时,这项创新方法也在环保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将竹皮废料转化为再生纤维素,既能为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又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可持续的经济收入来源。这样的尝试不仅仅是实践,更是一种对创新意识的高度追求。
       这种有益的尝试和创新,不仅对当地社区带来了积极的变革,还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铺平了道路。通过实际行动,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相互融合的美好前景。我深感荣幸能够参与这次实践,这不仅是对非遗传统的传承,更是对地方社区和环境的关怀,为我们的未来带来了希望和新的可能性。(通讯员:蔡宜霏)
 
作者:蔡宜霏 来源:泉州师范学院纺织与服装学院“探访红色足迹,寻味非遗创新”社会实践队 蔡宜霏供稿
  • 长安大学学子三下乡:路网纵横边疆情·交通强国公路行
  • 群山之下,在九龙奔赴爱的礼赠
  • “水利普法”: 引导法治意识·塑造水利未来
  • 浙水院实践团寻访红色景点,学习党史知识
  • 探寻浙里共同富裕密码 赋能革命老区教育发展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