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轻化学子“三下乡”:彝梦心向未来,文化描绘新屏边

一、团队介绍:

四川轻化工大学“彝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由4名学子以及一位指导老师构成。团队成员分别来自计算机学院,美术学院,物电学院,每个成员都积极向上,并且各司其职,有较强的纪律意识,我们因为共同的兴趣聚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我们团队于8月7号正式踏上了这条彝梦——屏边之旅,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们感受到了彝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了解到了屏山彝族乡的乡村振兴政策和特色产品,和当地的民族文化交融的特色风情。

二、实践总结:

醉美彝乡——带有历史的服饰

彝梦团队于当地采访了彝族传统服饰的店铺,在店家的介绍下,我们也第一次了解了这种美丽的服饰。

屏边的彝族服饰风格属于凉山风格。这种风格服饰主要流行于四川,云南大小凉山以及毗邻的金沙江地区。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男子服饰较为简单,无太多装饰,一般为简单的蓝,红,绿勾勒简单条纹于黑色服装上,凸显彝族男子的英勇威武的气概。女子服饰较为繁华,女子双耳皆佩金、银、珊瑚、玉贝等耳饰,垂颈部戴银领牌;下着用多层色布环绕拼接而成的百褶裙,往往长可曳地,既突出女子体型,又增添几分婀娜姿态。

上图为当地居民展示彝族传统服饰。

在欣赏完服饰之后我们经过采访了解到,在互联网的发展下,当地彝族传统服饰产业有了更广大的市场。当地彝族传统彝族服饰店家会借助如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渠道宣传店铺中的产品,或者是在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售卖产品。在党的领导下,新时代的发展无疑让美丽的彝族服饰走进大众的视野里。与此同时不仅仅是服饰,还有彝族的特色产品,如彝家腊肉,苦荞耙耙(一种苦荞制成的面食,气味清香,味道微苦)等也找到了一种新的方式展现在大众面前。

在屏边乡村振兴战略中,打造“醉美彝乡”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标语,对于屏边乡而言,醉美二字,分为一个醉,一个美字,醉无疑是彝族同胞豪爽的酒量,而美,却有多重含义,不仅仅指屏边有美丽的彝族姑娘,屏边还有美丽的彝族乡,屏边还有美丽的彝族文化,屏边还有美丽的乡村振兴建设的产业,屏边更有美丽的民族团结精神。

上图为屏边彝族乡排练表演的彝族女孩。

醉美茶乡-当地特色的富硒茶叶

茶叶,屏边彝族乡的一个重要农业经济作物,当地农户主要的经济来源。屏边乡政府从茶叶和种植环境,茶叶品质着手,打造了一个当地特色富硒茶叶品牌。彝梦团队于8号下午拜访了当地茶厂,经过采访了解到了当地的特色富硒茶叶背后的制作过程。

上图为屏边茶厂内部。

在厂长老板娘的描述下,彝梦小队得知当地茶厂生产的茶一般分为鲜叶茶和干茶,鲜茶一般是川茶,干茶则是竹叶青,毛尖,龙湖翠,和其他品种。从品质上分为茗茶(茶的嫩芽),大茶(一芽带有三四叶的),优质茶(一芽二叶)。茶叶加工则是(以龙湖翠为例),先通过杀青,杀青过后拟挑,再进行二青,二青之后人工搓制,搓成圆形,然后干燥。并且再收购茶叶后,通过摊位槽对茶叶进行筛选。一般面对市场使川内和陕西湖南等地区,主要是做批发。并且当地的茶叶富含微量元素硒,对人体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上图为茶厂内部和研磨茶的机器。

屏边彝族乡以富硒为主打买点,励志打造一个西部哂世界乡村振兴示范点。将茶,竹,猪,三产业结合,加大基地建设力度,把屏边村,林场村建设成“生猪+茶叶种养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把青龙村建成“富哂茶竹种植示范基地”,把街基村,马柳村建成“富哂茶竹生产+加工基地”。加快完善产业基础配套设施。新建产业蓄水池10口400立方米,产业路58公里,茶叶提质增效2000亩,新建茶园300亩等,在打造富硒品牌的过程中,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上图为当地彝族风情小镇。

打造醉美茶乡,屏边彝族乡在党的领导下,将地方特色产业同新时代,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带领彝族乡走向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

上图为团队成员和茶厂工作人员的合照。

彝梦之彝族毕摩文化

彝族毕摩文化不仅仅是彝族人民的宝贵财富,更是国家的财富,世界的财富。为了研究更为纯粹的毕摩文化,我们前往了有凉山北大门之称的—秘境甘洛进行了考察。在甘洛县吉日坡文化创始人李浩磊先生的带领下我们有幸参观了吉日坡文化中心,并做了一些记录。

彝族毕摩文化不仅仅是彝族人民的宝贵财富,更是国家的财富,世界的财富。为了研究更为纯粹的毕摩文化,我们前往了有凉山北大门之称的—秘境甘洛进行了考察。在甘洛县吉日坡文化创始人李浩磊先生的带领下我们有幸参观了吉日坡文化中心,并做了一些记录。             

通过采访李浩磊先生我们的得知,李浩磊先生从小目睹了爷爷用土油制作的皮胎漆碗,开始接受文化的熏陶,根据李浩磊先生介绍,皮胎漆碗是在彝族古餐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工艺品,制作工艺也十分考究,首先选取优质的天然水牛膝盖皮层或者背部牛皮在水中冲泡数日,取出后,用竹片刮去牛毛油脂残渣,清洗后用竹圈固定四周,放置阳光下暴晒,待完全脱水后取下来修边,打磨,补平然后上黑色底漆,在底色上用朱砂,石黄等天然原料调制成红黄黑三色进行描饰。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彝族传统手工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正在迅速衰退,作为90后李浩磊先生却逆流而上值得我们去学习。

上图为拍摄的当地彝族毕摩法器。

在李浩磊先生的带领下,我们认识了甘洛县远近闻名的两个大毕摩,马毕摩和阿尔毕摩,他们的热情好客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通过和他们交流,我们了解到彝族毕摩以及做毕习俗与彝族社会同时产生,毕摩作毕形成了与人类母系附体,是彝族原始宗教发生较为完备的产物,毕摩的传承方式是世袭制,世代相传,我们还对毕摩的法具进行了详细的了解。毕摩的有法扇,法帽,法网,法圈,法爪,经书,巫土。

       

当地毕摩和团队老师的合照。

彝家酒文化——杆杆酒和包谷酒

彝族酿酒的历史十分悠久,甘洛县是彝族杆杆酒酿制的代表区域。现今,强大的现代酒业制品的冲击,使杆杆酒酿制日渐式微,其生存空间越来越少,杆杆酒酿制处于人亡艺息的边缘。通过实地考察。我们了解到制作工艺流程比较复杂,主要为选料备料——蒸煮和匀——加粬发酵——入坛密封——存储饮用等十余道工序。除了透过酒的物质属性衍生出的酒文化,为彝族文化注入了独特丰富博大精深的民俗内容,成为社会生活的凝固剂之外,丰富的彝族饮酒民俗,涉及民族学、人类学、文学艺术、医药、饮食、审美、哲学等诸多领域,为研究彝族物质民俗和非物质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杰出范例。我们还了解到杆杆酒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对于提高当地民众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图为屏边酿酒厂的外部。

彝家包谷酒,传统工艺纯粮酿制,好喝不上头,在屏边我们采访了一位老师傅,并了解到老师傅酿酒一直坚持传统工艺,用彝家子产粮食(包谷、苦荞、大麦、高粱)发酵酿制。 首先将煮熟的包谷沥干,加入发酵的药搅拌均匀晾晒开来,蒸发多余水分。盖上塑料薄膜,继续发酵10至15天。 发酵好的包谷倒入这个容器里继续蒸,水蒸气(酒的雏形)通过上面的吸口再过滤到旁边的冷却器冷却。这样初粮的步骤基本完成。以下是一些图片。

上图为酿酒厂内的酿酒原材料。

为了让大家都喝上放心满意的春良好包谷酒,王师傅专门注册了营业执照和其他相关证件,并对酒坊生产的酒做定期检验。老师傅拍着胸脯说到,我这酒安全健康又醉人。并说到未来会继续扩大酒厂的规模。

彝区教育—屏边彝族乡

彝族现代化教育指的是彝族地区的现代化教育,我们深入宜宾市屏边乡中心小学进行考察和了解。在志愿者的带领下,我们采访了当地的老师,据了解,该校是一个集汉、彝、苗、水等民族为一体的中心校。学校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特别钟爱艺术。为培养更多优秀乡村艺术人才,该学校还组织了彝汉双语班,并设有刺绣,手工,舞蹈等课程。

上图为屏边彝族乡中心小学。

根据采访中了解到屏边乡政府在125战略中提到未来五年内到新建单设初级中学,提升民族学校收容能力,提升教育质量,实现在校学生均衡发展,这无疑在教育上是一个质的飞跃。

这次屏边之旅为期三天,但是在这三天中,虽然我们只是大致了解了屏边彝族乡,但是在这三天中,我们却感受到了少数民族同胞的热情,友善。我们也简单的了解到了彝族乡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种种策略,在新的时代中,在党的领导下,希望中国乡村振兴事业走向新的高潮。

  

上图为团队成员和当地工作人员的合照。

                                                                                                                                                                                                                   四川轻化工大学彝梦团队

                                                                                                                                                                                                                                2022年8月30日

时间:2022-09-05 作者:鲁梦萍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关注:
  • 郧阳区136名老年人口腔健康调查
  •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扶贫政策的推进,社会福利值不断增加,人们越来越重视老年人口腔疾病的防治和护理。湖北省十
  • 09-04
  • 结伴前行|赓续红色血脉,致敬百年风华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