苫山之行:烟育菏梦支教队的家访纪实
在遥远的苫山村,烟育菏梦支教队的到来,如同一阵温暖的春风,为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带来了知识与希望。当支教的尾声悄然来临,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们的成长环境,支教队决定深入孩子们的家庭进行家访。
为了这次家访能够顺利进行,支教队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精心打印出详细的问卷,将可能涉及的问题一一罗列,涵盖了孩子的学习习惯、家庭的教育方式、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期望等等。老师们两人一组,分工明确,怀着期待又有些许紧张的心情,放学后便跟着学生踏上了家访之路。
每走进一个家庭,支教队的老师们都受到了热情的欢迎。家长们端出自己家中最好的茶水和水果,眼中充满了对老师的尊重和对孩子教育的关切。在与家长们的交流中,老师们逐渐了解到每个孩子背后不同的故事。
有的家庭虽然经济条件艰苦,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极为重视,他们省吃俭用也要为孩子购买学习资料;有的家庭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无法在学习上给予孩子太多的指导,但他们用勤劳和善良为孩子树立了做人的榜样。
在家访的过程中,支教队也发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现象。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在这里尤为明显。许多孩子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一年到头也难以回家几次,孩子们只能与年迈的祖辈相依为命。小辉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他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虽然疼爱他,但在学习上却无法给予有效的帮助。小辉性格内向,平时在学校也很少主动与人交流。支教老师通过与他的爷爷奶奶沟通,了解到他在家经常一个人默默地看书、做作业。老师们决定在学校里给予小辉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让他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教育资源的欠缺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与城市相比,苫山村的学校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很多课程无法正常开展,孩子们的知识面相对狭窄。一位家长无奈地说:“我们也知道城里的孩子能学很多东西,可我们这儿条件有限,没办法啊。”听到这样的话,支教老师们的心中涌起一阵酸楚,也更加坚定了要为孩子们多做一些事情的决心。
在小明的家里,老师们看到墙上贴满了他的奖状。小明的父母在外地打工,他跟着姥姥生活。姥姥说:“这孩子懂事,学习从来不用操心,就盼着他能考上好大学,走出这个村子。”然而,由于学校没有专业的英语老师,小明的英语成绩一直不太理想。支教队的英语老师当即表示,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为小明制定专门的学习计划,帮助他提高英语水平。
通过这次家访,支教队深刻认识到,对于不同的家庭,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关爱措施。他们不能仅仅关注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更要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回到学校后,支教队的老师们立刻召开了会议,分享了各自家访的情况和感受。大家一致认为,要在剩下的支教时间里,尽可能地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帮助。他们决定组织课外辅导班,为学习困难的孩子补习功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拓展孩子们的视野;同时,积极与外界联系,争取为学校筹集更多的教育资源。
作为支教队的一员,小王老师感慨地说:“这次家访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们或许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整个村子的教育现状,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行动,为孩子们点亮一盏希望之灯。只要这盏灯一直亮着,孩子们就有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世界的可能。”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烟育菏梦支教队的老师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他们用爱与责任,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些种子会生根发芽,开出绚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随着支教生活的结束,烟育菏梦支教队离开了苫山村。但他们留下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关爱,更是一份对未来的期待。他们的故事,将成为苫山村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一段温暖回忆,激励着他们勇敢地追逐梦想。
(通讯员 张洳瑜)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