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治淮知识,缅怀治淮先辈,弘扬红色文化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承治淮精神,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赴蚌埠“走进红色珠城,致敬治淮先辈”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17日前往蚌埠禹王宫开展实践学习活动。
图为实践队召开动员会
禹王宫,俗称
禹王庙,又称涂山祠,位于大
禹劈山导淮的
涂山顶峰,山下涡淮汇聚,滚滚东流;山上松柏葱郁,古迹遍布。禹王宫,门两侧横书“空山垂四壁,古庙独千秋”巨字。第二进为崇德院穿堂,又名拜厅,是游人休憩品茗之处。第三进为禹王殿,内容塑
大禹塑像,皋陶、伯益配祀左右。第四进为启母殿。怀远十二景之一的“东峰
银杏”,即植于启母殿前,传说为大禹手植,惜毁于雷火。今树内生树,为一大奇观。第五进为
玉皇楼,下层为玄武殿,中奉玄武大帝。7月17日上午蚌埠阴云密布,“走进红色珠城,致敬治淮先辈”社会实践队仍按原计划前往禹王宫进行参观学习,实践队沿着涂山山路一路前行,观赏沿途风景,了解人文趣谈,领略治淮精神。
来到禹王宫,走进,一眼便能看见禹王殿,仰视大禹的塑像,我不经回想起小学课文中大禹为治水跋山涉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忍受孤独与压力,从而对于眼前的塑像充满了敬佩与感恩。禹治水,缓解了水患,拯救了千千万万的家庭,造福华夏子孙,是祖祖辈辈为之歌颂的英雄。蚌埠依托淮河而生,大禹治水缓解淮河水患,使淮河成为蚌埠发展的桥梁,使其焕发生机,如今蚌埠市正在逐步成为淮河流域和皖北中心城市,创新型经济结构转型成为产业发展和形式转移的重要转折点,蚌埠大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高新技术发展的一系类产业建设与发展将地域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结合。这些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禹治水的功劳,没有大禹的智慧与坚守,珠城的发展也不会如此顺利。
图为大禹治水的雕像
踱步至到启母殿,凝视着眼前的塑像,我想起大禹治水时涂山氏的理解与支持,深深的为涂山氏默默付出,舍小家幸福以求国家大爱的奉献精神而震撼,大禹治水的成功离不开禹坚持不懈,不畏艰苦的奋斗;离不开禹部下的团结,听从指挥,勤劳勇敢;更加离不开涂山氏的无私奉献,大禹在外治水,一去就是数十载,涂山氏虽尤为思念禹,可她明白禹在拯救千千万万的家庭,涂山氏在禹外出治水时,独自一人照顾家庭,帮禹撑起他们的小家,她是伟大的,舍自己的小家为人民的大家,是新时代青年学习的榜样。
图为启母石简介
在禹王宫的西南角,有个观景台,那里可以俯瞰整个蚌埠市,现在的蚌埠没有水患肆虐,没有民不聊生,没有支离破碎的家庭,有的是人民生活品质的上升,幸福指数的提高,有的是城市定位准确,发展速度提升。看到发展至今的蚌埠,我不禁想,如果淮河没有治理,如果水患仍旧肆虐,还会有现如今壮丽的珠城吗?淮河沿岸的人民可以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吗?应该是不会。没有治淮先辈的辛苦付出,没有治淮精神的弘扬传承,没有世世代代治淮英雄的冲锋陷阵,就没有现在人民的平安,家庭的美满,珠城的壮丽,祖国的繁荣。这次禹王宫之行,不仅观赏了涂山的秀丽风光,更领略了先辈们无私奉献,舍己为国,艰苦奋斗的治淮精神,淮河的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代人的矢志奋斗、坚贞不渝,我们在探寻党在治淮过程中展现的红色精神的同时,更要将这份精神内化于心,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在不久的将来也能为淮河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在先辈们的治淮精神的影响下,我们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建设好自身,投身于祖国的发展中。
通讯员:黄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