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大学生“三下乡”走进彝族地区 赴大姚县探巩固拓展 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从靠天吃饭解决温饱问题到实现“五个一批”脱贫奔小康,变的不仅是县域经济、群众的生活、产业的发展,更是人民从“听天由命”向“自力更生”转变的观念。这些“变化”的背后,则是“不变”的支撑。这种“不变”就是“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信念,是基层干部扎根一线的情怀,更是千千万万追梦人的拼搏底色。2023年7月11日,合肥工业大学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观发展成就社会实践团来到大姚县调研。干净整洁的道路,宜居宜业的示范乡村,让实践团一行人眼前一亮。
      2016年至2020年,五年的脱贫攻坚,五年的奋斗,大姚县所有贫困户、贫困村、贫困乡镇全部如期脱贫出列退出,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获评“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城”“云南省美丽县城”、省级“扶贫先进集体”、云南省“一县一业”核桃特色县等殊荣。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开端之年。大姚县委、县政府全面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抓实“八个衔接”,持续开展“一平台三机制”四个专项行动,实施“十八项巩固拓展衔接工程”,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今,大姚正在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迈进。
(图为采访小组成员采访大姚县乡村振兴局郑副局长的画面,团队成员徐章栋摄)
       为全面了解大姚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团队采访了大姚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郑丽芹等人,他们为成员介绍了全县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以提高政治站位为基石,坚决扛牢帮扶责任。强化统筹调度,强化责任落实,强化帮扶力量。始终把促进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增收工作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摆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实,压实县、乡、村三级责任。向82个村选派驻村工作队82支236人,全县3422名帮扶责任人每月开展走访帮扶,抓实帮扶措施和增收措施的制定实施。“我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的奋斗目标”,郑丽芹副局长说道,大姚县把促进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增收工作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摆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实,“我们要做好强化统筹调度、责任落实、强化帮扶力量。”
        以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精准落实帮扶政策据了解,为确保底线“守得住”,大姚县严格落实一月一监测、一月一帮扶、一月一研判、一月一调度的“四个一”监测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县、乡、村、组四级监测网格员作用,持续强化“网格化”监测排查;做好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推广使用,快速办理群众上报的困难救助事项,落实涉及相关事项和相关人员的资助救助。根据介绍,自2023年以来,开展常态化防返贫动态管理排查5轮;截至6月底,大姚县所有脱贫户、三类监测对象已全部落实帮扶责任人和帮扶措施。
       以彝族文化传承为纽带,着力培育彝绣工匠人才。大姚县把发展彝绣产业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机结合,既保护传承了彝绣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使古老的手工彝绣逐步走向产业化,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近年来共举办培训班40余期,培训绣女3800余人次。积极组织彝绣经纪人参加彝绣经纪人培训班,并取得农产品经纪人资格证书。组织彝绣骨干28人到杭州、苏州、北京、新疆等地学习刺绣技艺和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制作与研发,邀请中国美术学院的专家对绣女进行面对面指导。截止2022年末,全县有彝绣企业16家,彝绣专业示范村6个,绣女9700余名,彝绣非遗传承人22人,彝绣产业年产值达八千万元以上,带动680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其中脱贫户2600余户。2019年以“纳苏”彝绣设计、制作完成的为献礼新中国70华诞长70米高1.5米的“神州锦绣”民族民间传统手工刺绣长卷收针仪式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在彝绣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的同时,大姚县经济得到了好的发展,也吸引了一批批彝绣工匠人才。
       以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为目标,增强群众生活幸福感。大姚县始终坚持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巩固脱贫成效的根本措施和头等大事,立足县情实际,做细做实脱贫人口增收“绣花功夫”。相继出台了促进脱贫人口增收三年行动方案和促进脱贫人口增收政策措施,持续在发展乡村产业增加生产经营性收入、扩大转移就业规模提高工资性收入、落实政策保障提高转移性收入、盘活资源资产增加财产性收入、实施精准帮扶减少合规自付刚性支出的“四加一减”五条增收路径上下功夫,抓实推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工作。“大家为什么听你的?跟着党和政府能过上好日子”,郑副局长说的很实在。目前,楚雄州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4495元,增长4.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132元,增长7.6%。“今天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很满意很满意”,大姚县居民戴奶奶高兴地说到。不仅如此,我们观察到大姚县山水相伴,县城里处处是绿荫和错落有致的房屋,郑副局长介绍道:“这些居民房是在政府的支持和规划下建设的,以前到村里的路不好走,交通运输并不方便,要想富,先修路。路一修好,去哪里都方便,经济也就发展起来了。”水电路的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出行难、用电难、饮水难、通信难”等老大难问题普遍得到解决,大大的提高了大姚县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增强了脱贫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图为我们团队成员与大姚县乡村振兴局郑副局长合影 团队成员徐章栋摄)
 
      多年来,大姚县通过强班子、壮队伍,创新思路、细处着手,逐步把一些脱贫群众培养成为了脱贫攻坚路上的先锋队、乡村振兴大道上的领头羊。8年来一直坚守为民初心,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如今持续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道路上奋斗。大姚县用实践证明,坚守为民初心,方能特色产业旺、生态环境美、群众生活富,才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通过这次访谈,团队成员深切感受到大姚县委、县政府在工作中上下同心、精准务实、开拓创新,认真总结宣传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因地制宜、有效结合当地民族特色文化,发展当地彝绣产业,带动当地发展的做法更加值得宣传。
 
时间:2023-07-18 作者:陆艺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关注:
  • 追溯红色记忆 传承革命薪火
  • 追溯红色记忆 传承革命薪火
  • 7月16日,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赴漳州东山党史教育实践队来到了东山博物馆和寡妇村。团队进行红色党史学习教育,探寻先辈的革命
  • 07-18
  • 学谷公,继精神
  • 学谷公,继精神
  • 为积极响应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深入学习谷文昌事迹,7月15日,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赴漳州市东山县党史教
  • 07-18
  • 弘扬民族精神 厚植家国情怀
  •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共谋东山县科学绿色发展
  • 赏畲族乡特色风景
  • 赏畲族乡特色风景
  • 安徽省云梯畲族乡作为安徽省唯一的畲族乡,风景秀丽,具有独特的景点,彰显着特有的民俗文化与悠久的历史感,实践团队通过游览部分畲族
  • 07-18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