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响应普及非遗鱼灯的号角,促进青少年对非遗鱼灯文化的了解,7月10日上午,“化”雨润芽、“材”风为蕾爱心志愿服务团队携手安徽师范大学绘画鹿团队走进芜湖弋江区汇成社区,以“寻非遗鱼灯,照传承之路”为主题开展了非遗鱼灯传承活动。精心筹备了各种精彩活动,以生动的展示、有趣的手工制作等形式,让小朋友们深入了解鱼灯文化,助力传承这一独特非遗。

学生们在认真地画非遗鱼灯(安徽师范大学 陈昊天 提供)
鱼灯,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手工制作工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源于汉代文学家枚乘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中“金鳌玉兔”、“虎鱼之灯”被视为鱼灯的前身。据当地人所言,旧社会,长江洪水泛滥,粮食颗粒无收。为了生活和生存,当地人选择了800里长江的得天独厚自然条件,既种田又捕鱼,来维持生活。为了庆贺渔业丰收,捕鱼平安,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到正月三十为玩“鱼灯”的节日。当时的民间习俗:玩“鱼灯”的第一天叫“开灯”,玩“鱼灯”最后一天叫“收灯”。从“开灯”第一天起要摆“供桌”,由全村人负责祭礼,请道士做道场,一直到玩灯结束止。如村里有传染病灾或者有农作物虫害,一律按“许愿还愿”的形式来玩“鱼灯”。劳动人民把玩“鱼灯”作“神灵”来驱恶、赶魔,求平安。他们说:“烧香打醮、抵不上红灯一绕”(红灯指“鱼灯”)。
老师耐心地讲解非遗鱼灯文化(安徽师范大学 陈昊天 提供)
安徽师范大学绘画鹿团队的老师详细地介绍了非遗鱼灯背后的传统文化起源、内涵,以及它被赋予的美好寓意,并从鱼灯的形状、组成、绘画三个方面入手,耐心讲解鱼灯的制作过程。到了实操环节,老师们亲自指导孩子们进行创作实践,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深刻体会到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伴随着悦耳动听的《大鱼海棠》旋律,一条约5米长的大鱼灯领着80只小鱼灯,时而聚拢,时而嬉戏,宛在画中游。“化”雨润芽、“材”风为蕾爱心志愿服务团队的志愿者们还讲授鱼灯的制作过程、鱼灯的历史、鱼灯文化内涵,孩子们异常兴奋,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通过小老师们的耐心讲解,他们也对鱼灯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老师耐心地讲解非遗鱼灯文化(安徽师范大学 陈昊天 提供)
安徽师范大学绘画鹿团队的老师详细地介绍了非遗鱼灯背后的传统文化起源、内涵,以及它被赋予的美好寓意,并从鱼灯的形状、组成、绘画三个方面入手,耐心讲解鱼灯的制作过程。到了实操环节,老师们亲自指导孩子们进行创作实践,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深刻体会到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伴随着悦耳动听的《大鱼海棠》旋律,一条约5米长的大鱼灯领着80只小鱼灯,时而聚拢,时而嬉戏,宛在画中游。“化”雨润芽、“材”风为蕾爱心志愿服务团队的志愿者们还讲授鱼灯的制作过程、鱼灯的历史、鱼灯文化内涵,孩子们异常兴奋,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通过小老师们的耐心讲解,他们也对鱼灯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