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论述,传承和弘扬泉州木偶戏,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七名学生组成的“偶”韵传承实践队,于2024年7月5日至7月12日赴福建省泉州市,开展了一次以木偶头制作技艺为重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深入学习与实地调研,推动木偶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创新。
泉州作为中国木偶戏的重要发源地,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艺术资源。为更好地传承这一传统技艺,实践团队特意前往当地,拜访资深的木偶戏艺人,观摩木偶戏表演。
团队与木偶戏传承人合影在与当地木偶艺人的交流中,团队成员详细了解了木偶头制作的各个环节,包括雕刻、彩绘和装饰等工序。他们不仅学习了这些传统技艺,还探讨了如何通过现代手段更好地记录和传播这项文化遗产。团队成员表示,通过亲手制作木偶头,他们深刻体会到这一传统技艺的精细与独特,感受到其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价值。
实践团队成员制作木偶戏道具
除了学习和制作木偶头,团队还在泉州开展了多场木偶戏文化宣传活动。他们制作了相关的文化周边产品和宣传海报,深入社区和校园,向更多人普及木偶戏艺术。此外,团队还在江西上饶、江苏无锡宜兴市归径村等地开展了类似的推广活动,进一步扩大了木偶戏的影响力。
团队还开发了与木偶戏相关的文创产品,如手工艺品和文化纪念品,为木偶戏赋予新的市场价值。这不仅提升了社会对木偶戏的关注度,也为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木偶头制作的独特魅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木偶戏的保护与传承。实践队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激发更多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