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员们基于查找的资料数据,结合实地调研的体悟与感受,设计了调查问卷,在杨柳青古镇、西青区居民区、天津之眼等地进行发放,向年画从业者、本地市民、各地游客进行杨柳青年画的认知程度、传承发展等问题的调研。
在发放问卷过程中,队员们向市民和游客们宣传讲解了杨柳青年画的历史渊源、画作内涵与技法特点,并邀请他们前往杨柳青古镇亲身体验。队员们还向来自尼日利亚的天津大学留学生进行宣传交流,向外国友人解释特定的历史文化概念,使其对杨柳青年画与相关的非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调研发现,年画传承面临着三大难题:后继无人、宣传不足和创新不足 。其中,传承人与从业者们普遍表示年画传承青黄不接,愿意潜心学习的年轻人偏少,但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可年画的艺术价值。他们认为由于现代艺术的冲击以及年画的革新缓慢等因素,导致年画正在淡出人们视野。
宣讲结束后,队员们纷纷表示,在对市民、游客的宣讲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到大众对非遗传承与年画文化的看法,从而对年画的保护和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也更加坚定了将为年画的传承保护贡献青春力量的决心。
此次对杨柳青年画的实地调研,与团队先前对绵竹年画的学习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地年画不仅仅是在内容技法上有所不同,发展方式与当下的现状也存在差异。
通过对比两次实地调研,杨柳青年画和绵竹年画作为中国传统年画的两大重要流派,都逐渐进行着同一种转变:从过年时销售张贴的年画到如今传承文化底蕴的载体,年画的呈现不再以单一纸张作为载体,而是以传承文化为核心,结合时代所需自我创新来阐释文化内涵。杨柳青年画与多家公司进行合作,将年画元素融入公司产品,当地画社建立 “杨柳青年画创意产业联盟”,整合行业资源。绵竹年画采取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式进行创新,打造“画境绵竹·年画里”乡村旅游综合体,并构建起地方性法规——《德阳市绵竹年画保护条例》,通过法律保护年画发展。
两次学习调研,队员们对中国传统年画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不同地区的年画虽有差异,但它们都在共同传承发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对现代化的挑战,如何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和发展这些艺术形式,是大家在调研后共同思考的问题。希望通过两者的对比和学习,可以帮助两种年画找到更多合作与发展的可能。
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队员们亲自体验年画制作、参观年画馆和民俗馆,采用比较杨柳青年画和绵竹年画异同的方式,深入地对非遗年画的传承与保护进行研究。同时,队员们应用所学开展宣讲,让大众感受到杨柳青年画的魅力,并借助问卷调查,广泛收集大家的看法与建议,为未来的年画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参考,也用自己的方式为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了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