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22日,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浸润经典,同心筑梦”民族团结实践团来到通海县兴蒙蒙古族自治乡,开展了为期八天的民族团结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志愿者带领兴蒙乡中心小学的学生们诵读国学经典,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志愿者们还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传统,走进蒙元历史文化博物馆,体验传统服饰之美。
国学经典声声诵,民族团结深深种 志愿者们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为兴蒙乡中心小学的学生开展了国学课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阵阵稚嫩的童声从教室传出,这是志愿者在带领同学们放声诵读《诗经》中的经典篇目。大家与经典同行,开启了一场文学之旅,在朗诵中感悟和传承文学经典,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家国情怀。

诗词,是文化的传承,是历史的记忆。志愿者们选取《望洞庭》、《望天门山》、《出塞》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带走学生走进江南烟雨,窥见大漠风光。经志愿者讲解后,学生积极举手,到台上画出自己想象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幅幅色彩鲜艳,充满想象的图画出现在黑板上,每一幅都蕴含着同学们对远方的向往和憧憬。同学们在领悟诗歌意蕴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了解蒙元历史,领略喀卓风韵 “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军统一了云南,而后派军在通海驻扎,兴蒙的蒙古族就是当年驻守杞麓山的后卫蒙军留下的后裔。”这是蒙古族民族文化宣传员赵清丽老师对兴蒙乡蒙古族历史的介绍。通过交流,实践团队员了解到,在这几百年的发展中,兴蒙蒙古族不断与各民族在生产生活等方面持久交融,历经游牧、渔猎到农耕,再到共同走向现代化,他们很好的适应了当地环境并保持着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赵清丽老师还是蒙古族服饰市级项目的非遗传承人,通过她的介绍,实践队员了解到现在兴蒙乡蒙古族的服饰既保留了蒙古族特色,又融合了哈尼族、彝族等多民族的色彩。当谈到兴蒙蒙古族服饰的发展时,赵清丽老师告诉实践队员,最开始想要宣传传统服饰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如:因为传统服饰“三叠水”为当地老人所有,日常一般不穿,非常珍贵,老人不愿外借,赵清丽老师只好带领团队进行仿制。到了后来民族文化宣传取得一定成果时,再赵清丽老师等人的努力下借到了一套传承几代人的“三叠水”服饰进行展览,人们才得以看见最传统的兴蒙蒙古族服饰。当问及兴蒙蒙古族服饰以后将如何发展时,赵清丽老师说:“我目前带领团队全国各地进行演出,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深挖蒙古族服饰中最传统、最原始的东西,并且融入当下时兴的元素,推动传统服饰的现代化,融合其他民族服饰特色,让越来越多的了解兴蒙蒙古族服饰,喜欢兴蒙蒙古族服饰。”

在这为期八天的民族团结实践活动中,志愿者与孩子们一同沉浸在国学经典的熏陶之中,深刻体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实地考察,实践团队进一步深入了解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并亲身体验了别具一格的喀卓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