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承嬗调研团助力传承非遗凤阳花鼓新篇章
在悠久的文化长河中,花鼓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地方特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作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花鼓以其富有表现力的鼓点、优美的舞蹈和动人的曲调,讲述了无数动人心弦的故事。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变迁,花鼓文化面临着传承困境和保护挑战。为应对这一情况,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安徽理工大学承嬗调研团于2024年7月17日至18日深入安徽省蚌埠市凤阳县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凤阳花鼓调研活动。此次调研旨在探索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的新路径,特别是数字化非遗在乡村的推广与应用,以此为进一步发扬非物质文化。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科技学院凤阳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习基地 团队成员 摄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非物质文化凤阳花鼓的现状
承嬗 调研团于2024年7月17日来到凤阳县小岗村采访了小岗非遗文化传承人杨玉兵和小岗村博士工作站站长雷松林。杨玉兵先生指出:“凤阳花鼓的保护传承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现代化冲击和后继力量不足,凤阳花鼓的传承人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传承,但是收益很少。”他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光靠国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与时俱进的人才,或者企业家通过举办比赛节目来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

采访小岗非遗文化传承人杨玉兵(左)和小岗村博士工作站站长雷松林(右) 团队成员 摄
非遗的曙光:成功案例引领新方向
7月18日,承嬗调研团来到凤阳县安徽科技学院凤阳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习基地。为更好的传习花鼓文化,安徽科技学院校团委张聪书记在校内组织学生成立非遗文化传习社团——花鼓社,培养了176名具有独立演出能力的花鼓姑娘,为花鼓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鲜血液,并在传习过程中坚持非遗文化的持续性创新和主题化转化,积极探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的创作与创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代表性传承人孙凤城老师作为客座教授每年至少两次来该校为花鼓社的同学传授花鼓舞蹈,孙老师经常说:“我跳了一辈子花鼓,看到这么多年轻人愿意学习,传承凤阳花鼓,是我最大的欣慰。”

传承人孙凤城老师演出用鼓 团队成员 摄
多方合力,共绘传承非遗蓝图
安徽科技学院校团委组织部部长、非遗文化传承人杨浩岩向调研团系统的介绍了花鼓在安徽科技学院的发展传承并逐渐成为安徽科技学院高校文化的历程,并详细的介绍了在此过程中创作的系列作品《中都鼓韵》。《中都鼓韵》的创作是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外在体现,是校地文化互动的结果,充分说明了在现代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需要国家、社会、青年共同奋斗,探索非遗文化发展思路,实现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绽放非遗文化时代新篇章。

采访安徽科技学院校团委组织部部长、非遗文化传承人杨浩岩 团队成员 摄
展望未来: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安徽理工大学承嬗调研团表示,他们将持续关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动态,为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提供更多实用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他们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传承非物质文化的建设中来,让花鼓文化将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的发展。

中国作家协会温跃渊先生题字 团队成员 摄
此次调研不仅是对凤阳花鼓现状的一次全面摸底,更是对非物质文化未来发展的一次深刻展望。随着政策的不断普及和完善,非物质文化发展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谱写花鼓文化的新篇章,为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继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