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三下乡】马克思主义学院“探寻泾县非遗技艺,传承千年文化瑰宝”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展中华文化传承调研考察活动

发布时间:2024-08-05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7月1日至7月5日,“青·传承”马克思主义学院赴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探寻泾县非遗技艺,传承千年文化瑰宝”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展了挖掘传承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活动,将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个结合”为指导,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文化风貌。实践团初到泾县 吴金婵摄
(实践团初到泾县 吴金婵摄)

泾县国民油布伞厂:非遗传承的困境与坚守

  7月2日,实践团前往了泾县国民油布伞厂。团队成员对油布伞工匠王延松进行了采访,采访过程中我们得知,七十七岁的王延松自幼学习制伞,距今已有六十多年。一把油布伞的产出需要多名工匠手工联合完成,融合了匠人们成熟的技艺和对传统的坚持。现代技术的革新助力着泾县油布伞产业的发展,油布伞厂也积极与学校合作,鼓励非遗与课堂的融合,成为了优秀的研学基地。此次探访实践团深感油布伞产业发展艰辛、非遗传承责任重大。实践团发挥思政专业优势,鼓励“非遗进思政课堂”,巩固群众的文化归属感和文化自信,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引,助力非遗文化发展。相信在各方努力下,泾县国民油布伞厂等非遗文化能得到更好保护传承,为文化繁荣增色。
(实践团成员和王延松爷爷交流学习 孙云雪摄)
(实践团成员在国民油布伞厂的合影 杨楚凡摄)

中国宣纸文化园:非遗魅力的绽放与璀璨

  7月3日,实践团深入中国宣纸文化园,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介绍下,开启了探寻泾县宣纸非遗技艺之旅。实践团成员在园内重点参观了多个特色区域。于宣纸小镇,领略宣纸的艺术魅力与多元应用;在博物馆,透过文物与图片追溯其千年发展脉络,体悟传承艰辛。“三丈三”巨宣生产车间的宏大场景令人震撼,其是宣纸传承道路上的创新,也是造纸工匠的智慧结晶。实践团成员对造纸工人进行了采访,造纸师傅向实践团讲述了自己几十年岗位的坚持和对造纸行业的热爱。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宣纸绝非普通纸张,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智慧与文明,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次活动让实践团成员收获颇丰,不仅深入了解了宣纸的历史渊源与制作工艺,更明晰其在文化传承中的关键地位。新时代大学生应以造纸工人的匠人精神为榜样,积极投身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业中,让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实践团成员参观“三丈三”巨宣车间 孙成玲摄)
(实践团成员在中国宣纸文化园的合影 杨楚凡摄)

三兔宣笔有限公司:非遗匠心的传承与创新

  实践团最后前往了泾县三兔宣笔厂,团队成员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优势与笔厂实情,提出“非遗与思政课堂相融合”等相关问题,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笔厂的研学项目和非遗进校园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跳出“学校小圈”走进“社会大圈”,深入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和归属感,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实践团积极挖掘非遗文化的先进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相结合,帮助“非遗思政课堂”多态化形式的呈现,促进校园“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相互照应、相辅相成,推动非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实践团成员倾听伍师傅分享 朱心宇摄)
(实践团成员在三兔宣笔有限公司与伍师傅的合影 王欣娅摄)

  实践团经过一系列的采访调研与考察,不仅感受到了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也感受到非遗在传承与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实践团积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所学知识,让非遗文化走进校园、走进社会,创造“大思政课”,推动更多学生对非遗的认知和热爱,对信念的坚定与追求。

作者:吴金婵 朱心宇 来源:安庆师范大学 吴金婵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暑期“三下乡”| 这个暑假,看青春与革命老区的双向奔赴!
  • 走访印真情  ,志愿显仁心
  • 走访印真情 ,志愿显仁心
  • 7月6日,医师健康行志愿服务队前往喀什贝希村,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技能为村民开展健康义诊工作。
  • 08-05
  • 携手同行  ,共促健康
  • 携手同行 ,共促健康
  • 7月6日上午十点,塔里木大学医师健康行团队与阿瓦提县拜什艾日克镇喀什贝希村村委的对接仪式如约举行。
  • 08-05
  • 大学生下乡惠民生,文化教育共发展
  • 于菏泽乡村绽放教育之花
  • 于菏泽乡村绽放教育之花
  •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人才振兴成为关键一环。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阳光“童”行社会实践队积极响应号召,走进菏泽都司镇小荷学堂,
  • 08-05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