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栖驾峪村,探访乡村振兴故事
走进栖驾峪村,探访乡村振兴故事
为助力乡村振兴,贯彻落实《关于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工作方案》文件精神,山东农业大学赴济宁邹城市田黄镇栖驾峪村乡村振兴发展情况实践调研团队于7.15日至7.19日在田黄镇栖驾峪村展开为期四天关于乡村振兴发展情况的三下乡调查活动。团队秉承着“探访中讲出更好的乡村振兴故事”的信念,将对校园知识理论的学习与校外实践经验相结合,走入乡村实地探访扶贫历程,深刻体验乡村振兴带来的改变,开展宣讲会讨论交流不同群体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向社会群众讲述党建引领筑牢民生底线时发生的种种感人故事,以推进乡村振兴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基层化年轻化讲好每个人心中的乡村振兴。本次实践逐步深入探访栖驾峪村的乡村振兴故事,探究其如何从一个贫困的小乡村走到光荣的乡村振兴优秀示范村----追溯振兴记忆,重走乡村振兴路;深入基层群众,寻访居民生活;入户宣讲,宣传乡村振兴故事共三个大板块。虽然酷暑炎炎,蝉喧不止,但团队成员都怀揣着热情似火的心从不同地市奔赴而来,汇聚在了田黄镇栖驾峪村的党群服务中心门口。
为了重走乡村振兴的道路,追溯振兴的记忆,我们怀揣着一颗激动的心去拜访了村支书,村支书热情地招待了我们,了解了我们此行的目的,便主动带着我们一边参观村子里的科技历史展览馆一边讲述栖驾峪村这么多年来风雨兼程的乡村振兴路以及相比于过去如今的栖驾峪村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从村支书声情并茂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栖驾峪村一步步成长的历史,从科技到产业的助力振兴,以文化带动当地发展和居民幸福指数的增长,从村支书洋溢的笑脸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栖驾峪村村民的对如今生活的满意与幸福指数已经很高了,正如村支书所言,乡村振兴的持续发展将会在未来给村民们带来越来越高的满意度与幸福指数。
走出党群服务中心与院子相连着的就是居民的住所,听过村支书为我们讲的乡村振兴中党是如何与群众一起攻坚克难最终有如今的成果,更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党始终与群众在一起,党融于群,党助于群的形象。我们走入村中街道发现大部分村民住的已经都是两层的居民小洋楼了,村中通行的道路也都是平整而又宽敞光洁的水泥路,村子中间有一条带桥的小河,后面则是村民们清凉的休闲区域,还有一座大的雕像纪念着村子的历史英雄,虽然中午的阳光热的人汗流浃背,但依旧有修电缆的工人及时的为村民们提供服务,走入农户家调查,我们也被拉去为一位老奶奶修电视而帮忙。
通过走访调查,团队成员一致认可乡村振兴的成果肉眼可见,无论是房屋道路还是水电休闲娱乐居民的幸福指数都不低,但通过走访也发现村子中的劳动力均以中老年偏多,年轻人大多选择离乡创业,高科技青年人才偏少,需要修电视的老人也是因为不会使用智能家具而受阻。这不禁让我们反思关于青年人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坚定了团队要为乡村振兴助力的想法,加强宣传,增强青年人对家乡的关注度,使自己的家乡成为真正的“想待愿待能待”的地方,从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从居住区移步到种植区,一片碧绿措不及防的撞入我们的视野,当踏上那宁静的乡村土地,感受到的是一股浓郁的人间烟火气息。身处广袤的田野之中,耳边萦绕的是风的轻唱,眼前展现的是生命的繁茂。在黄土地上的农民,肩挑生活,手牵未来那份深深的耕读精神对抗生活的艰难。我看到他们面对炎热阳光埋头涌入碧绿的坚韧。村支书热情的邀请我们驾车参观新修建的农业大棚基地,土路跌宕起伏,路边是果园,眼前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震撼。村主任笑着跟我们说大棚虽然还在修建中,但已经有三座投入生产,运用滴灌等科技技术,雇用村子中闲置劳动力进行特色生产,一方面为农村创新增收,另一方面保障村民生活收入,增强幸福感,望着还未发芽的土地,我感受到了一个个生命的迸发。
最后的宣讲,为实践入户的村民们讲述了我们眼中他们的成果,每个村民都露出自豪的笑脸,除此之外我们也与村支书探讨了乡村振兴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我们眼中的乡村振兴的后续发展,并一起对此作了深刻总结。在复盘过去的四天的活动中,我们总结了经验,吸取了教训,村委会干部表示:“大学生的三下乡活动让村里受益良多,给老人带去了温暖,给孩子送去了快乐,也为后续乡村振兴思路的开展做出了贡献。”说完便在实践证明上重重地盖了一个章,这一个章印既是对我们实践成果的认可,也是我们继续前进、继续助力乡村振兴的动力,吸引更多青年人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去,深入到基层切实的去了解真正的实际情况,才能有更深刻的见解。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四天的旅程不算长他不算短,但这四天于我们一生的经历而言,绝对是宝贵而有益的,乡村振兴的学习,我们永远在路上!(通讯员朱振萌)
作者:朱振萌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 “植”因有你,点燃绿色环保希望
- 2023年7月26日至28日,全体成员抵达西宁站,12名实践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为期3天的青海生态环境科考实践活动。团队在“美丽
- 08-15
- 垃圾分类有妙招,引领低碳新生活
- 为了实现垃圾分类新时尚,引领低碳新生活,增强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调动市民群众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全面推动垃圾分类,养成好习惯
- 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