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湖县庆丰镇的西部,有一个红色的村庄—东平村。它是由革命烈士丘东平名字命名的。村内建有华中鲁艺殉难烈士纪念碑,坐落在建湖烈士陵园中央。
庆丰镇站点北行不远,走过一座古老的石桥,便进入了建湖烈士陵园。这座石碑静静地矗立在其正中,十分醒目。纪念碑造型独特,由五块洁白的长方体组成,似五根直线径直伸入蓝天。其上有一颗五角星,象征着党的引领。而五角星下方铸有一面红旗,刻着李一氓书写的“华中鲁迅艺术学院殉难烈士纪念碑”15个金色工楷大字。飘飘的红旗把他们温暖地包裹,象征着党对殉难烈士的呵护。纪念碑的碑文采用碑文铭文合写的传统形式,表达简要清晰,文章掷地有声。
纪念碑的西侧建有烈士资料馆,馆内的展品件件都在诉说着当年鲁艺烈士的悲壮故事。
鲁艺在当年是华中抗日队伍里一面耀眼的旗帜,他们甘于奉献,英勇顽强,对党忠诚。
甘于奉献是什么?是为了反抗日本侵略者,保护年轻的学生,维护党的利益而不顾自身安危!1941年7月下旬,日伪兵分四路进军盐城,想要打击重建不久的新四军军部。鲁艺师生编为两队跟随军部行动。当时的戏剧系主任是许晴,在战争中他作为指挥员引领着鲁艺学生们前行。在遭遇敌人后,他不顾同事学生劝阻执意坚守阵地,让别人先撤,把死亡的威胁留给了自己最后光荣牺牲。这股精神长存于天地间,是我们的精神宝藏。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也不需要亮眼灼目的光环,只需要怀有炽热的心,坚守岗位,坚持内心的正义。伟大的精神领袖鲁迅曾经说过:“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去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这就是奉献的意义,也是新时代青年需要学习的方向。
英勇顽强是什么?是敢于直面抗敌,在血泊中锻炼思想,在炮火中冲出生路!鲁艺的教导主任丘东平在枪林弹雨中与敌人奋勇抗争,掩护着一批又一批的师生冲出火力封锁的小桥,自己却未能活着离开;袁万华是突围的组织者,在他的宣传鼓励下无数人冒死突破敌军封锁,但他自己也献出了生命;更有刚烈如徐辉者誓死不屈,即使身负重伤也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回望历史,英勇顽强的精神贯彻了中国的历史。无数的英烈谱写了一篇又一篇动人的华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太原会战。。。。。。无数的战役尽显中国英雄本色。在如今的太平时代,这种精神更应该传承下去,胜利属于最坚韧的人。当然,精神必须和行动相结合。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奋斗只是一种行动的昭示,而实际的行动却应该有详细的计划,清楚的段落,坚定的意志和力量。”
对党忠诚是什么?是对共产党坚定不移的信赖,对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正确主张,在危难中坚守自己的初心!鲁艺学生经常到乡下去帮助群众劳动,并为普通百姓宣传抗日。他们普及抗战文艺,宣讲新四军的英勇。让共产党在百姓心中的好印象成倍增长。在被敌人追杀的时候,即边欣然赴死亦不动摇信念投靠敌人。在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六十二名被俘的师生面对敌人的威压毫不动摇,不吐露一丝一毫的秘密,后有多人逃脱敌人魔爪,继续为抗战奉献。新时代的大学生们要深刻领会不忘初心、跟党走的新要求,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忠于党,忠于人民,不辜负人民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将来为国家做更大的奉献。
古人有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鲁艺烈士们在历史的长河里闪闪发光,他们是建湖县的骄傲,是国家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