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戏曲繁荣发展工作的指示精神,传承和弘扬广西特色非遗戏曲——岑溪牛娘剧,广西师范大学暑期社会调研团队——青葵队前往广西梧州市岑溪市开展牛娘剧非遗调研与社会实践,致力于推动多彩非遗文化以更昂扬的姿态融入新时代发展。
牛娘剧,又称为牛戏或长衫戏,是岑溪民间歌舞“舞春牛”基础上衍变而成的传统戏曲剧种,其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民间的牛娘戏班人数一般在10至16人之间,行当分生、旦、老、丑四类。表演时,演员唱完一个上下句,打一轮锣鼓。唱词以七字句为主,惯用比兴,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喜剧特点突出,表演风格通俗朴素,再配以必要的舞美艺术,整体上呈现出较强的娱乐性和一定教育性质,牛娘剧深受当地市民喜爱,老少皆宜,通过调研和随机访问团队成员发现,岑溪市市民对当地优秀非遗文化的认知程度普遍较高,认为这一戏曲剧种的繁荣和发展很好地满足了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娱乐需求。
为进一步加深对牛娘剧的了解,团队成员先后拜访了牛娘剧文化传承人陆惠葵、覃伟文,针对牛娘剧的艺术表演特色、文化传承现状、剧种未来展望等进行了访谈调研。在陆老师的介绍下,团队成员了解到市党委、市政府和市文广旅局的鼓励和指导下,当前各个牛娘剧戏班子仍会不定期地在市县镇等地区举办展演活动或受邀演出,周边民众也会前来观演,由此扩大牛娘剧的影响力,也吸引了部分对牛娘剧感兴趣的人来学习、传承,这有利于活跃地域特色文化,通过演出《鸡笼》、《千金》等剧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市民品格,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优秀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但同时,因为辐射范围小、区外知名度不高等问题使得牛娘剧也陷入传承和发展窘况,面临传承“断代”等问题,这些为团队深入探究牛娘剧保护与传承路径提供灵感、资料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

此外,团队成员还亲自穿上戏服,跟着传承人学习唱腔,了解到了牛娘剧背后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更深刻地体验到了牛娘剧所蕴涵的民俗特征和艺术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活态文化基因,蕴藏着一个民族的独特智慧和生命记忆,为探寻优秀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道路,增强当代青少年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青葵社会调研队将不忘初心,积极投身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事业中去,为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认同贡献青年力量。

文:朱帆 周红 陈金敏
图:蒙晓倩 何盈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