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合工大学子三下乡——在田野与实验室中往返:与农科院学者进行专题访谈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2023年7月11日,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科技兴农富云都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宿州农科院,对院内徐茂林、王路路两位农科学者进行了专题访谈。团队成员对于科技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发挥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此外,访谈过程中学者们所展现出的对农业科研、乡村发展的执着与坚守也深深鼓舞着我们青年学子。
  • 农科院的项目工作开展

在与徐茂林学者的交谈中,学者向我们介绍了宿州农科院的项目工作开展情况。宿州农科院实施国家级、省级、市级和自设各类项目40项,涵盖小麦、玉米、大豆、园艺、经作、植保与畜牧多个方面。具体工作内容主要为农作物育种和栽培技术集成研究,包括大量的田间试验管理、数据记载收集、考种和数据分析处理、总结报告等内容。项目的有序进行、工作的高效开展、内容的多方面覆盖、科研人员的全身心投入,是宿州农科院持续助力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的智慧之道。
 
  • 田地中执着与坚守

“我们现在就是天天工作嘛,其实也比较辛苦,要耐得住寂寞。但是呢,我们科研成果的产出大家有贡献也很高兴。整个农业科研虽然辛苦,但是背后绝对不是一个人,是一个团队。”
 
在与王路路学者的交谈中,我们深刻感悟到农业科研专家们的共同的执着与坚守以及团队凝聚一心的强大力量。
宿州农科院处于郊区,四周十分宁静,鲜有车辆与行人来往,有的是清风与白云经过。农科院的科研成员们扎根于此,每天与彼此以及田地间的作物相伴。作物的生长有着自然的规律,科研人员们在许多时候需要长期不间断的工作,作物的生长没有假期,他们自然也没有。并且还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特性来调整自身的生活作息,正如学者提及的:“每年在7月中旬以后,是一个高温的时候,也正好是我每年做杂交的时候,如果到7点半以后,太阳一出来就很热的时候,大豆的花粉已经送过了,就不行了。所以我们就这个工作就5点半到7点半中间要进行,每天要起的很早。”

但在辛苦之余,学者也有欣慰:“我们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我们有一个团队。在沈维良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团队近十年来选育大豆品种已经有将近十个,其中国审品种有五六个之多,一个品种已经卖到100万到120万之间。所以大家就是虽然说很辛苦,看到成果的最终转化,也都是比较坚持的。要感谢一个团队的力量。”长期努力的而得到的正向反馈、团队成员间的互相支持与鼓舞,支撑着农科学者们扎根在田野大地上的每个日夜。

  • 对青年学子的感召

王路路学者在访谈过程还提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感召着我们青年学子奋力向前。“你会发现学习的时候不论你学什么,只要你愿意学,不断的学习在工作中总会遇到可能性。”王路路学者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自己求学在到如今工作的经历感悟。学者举例道:“我研究生的时候学了一个微生物的课,完了之后我觉得也没什么用,然后我工作之后,我不是做大豆吗,然后就有一个公司然后找到我们,他就是搞根瘤菌大豆的,根瘤菌就是微生物,所以我们合作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学过这个东西。”她基于此劝导我们:“青年一代还是还是要加深学习,虽然说你你现在学的东西可能觉得你现在觉得没用,但是过了就是你工作的时候,说不定哪天就有用了。”
是的,联系到如今的一些青年抱怨所学东西意义虚无的社会现实,王路路学者的劝导是一针清醒剂。我们青年一代要以坚韧的意志,加深学习,不要偏离了重心,过分纠结于知识的择取,却忽略了掌握知识本身的深远意义。青年正处于学习能力的巅峰时期,多听多看多学多掌握,以坚实的知识储备来支撑自己未来个人与社会价值的更好实现,既促进我们个人的成长提升,更推进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时间:2023-07-16 作者:张培俊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科技兴农富云都”暑期实践团队 关注:
  • “循英语之本,握音标之髓”——“四叶草”暑期社会实践团潍
  • “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四叶草”实践团菏泽小组参
  • 长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圆梦工程:温暖童心 守“未”成长
  • 品一壶大顺红茶,展涪陵非遗之底蕴——长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