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赴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生态保护暑期社会实践团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于7月31日前往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开展为期5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旨在了解吴起县退耕还林实施二十多年来带来的生态变化。
实践团成员参观退耕还林展览馆
在活动当中,实践团成员深入退耕还林现地及退耕还林展览馆,了解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有关退耕还林生态建设历程:
一、历史背景——生态困境的出现
吴起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农牧过渡地带,长期以来由于人口、牲口、灶口的刚性需求,农民为了繁衍生息,广种薄收,年年倒山种地,漫山放牧,农村经济陷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越牧越荒、越荒越牧”的恶性循环“怪圈”,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建国以来,吴起县在植树造林方面也曾投入过巨大的人力物力,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抚育管护措施,造成苗木成活率低、质量差,加之又没有实行严格的封禁管护,畜啃人伐难以存活成长,形成“年年造林不见林,岁岁栽树树无影”现象。1997年底,全县人口达到11.8万,农作物种植面积185万亩,牲畜饲养量49.8万头(条、只),其中散牧羊子达23万多只,人垦畜踏,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不堪重负,到了崩溃边缘,全县林草覆盖率仅为19.2%,水土流失面积3693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7.4%,土壤侵蚀模数为每年每平方公里1.53万吨,是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成为当时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
二、政策推动——生态建设的起步
1998年,吴起县积极响应党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经过对县情实际的反复审视和对突出矛盾的认真调研,在深刻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县情,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出了实行封山禁牧、大力发展舍饲养羊的决定,确立了以“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为基本内涵,以建设“集约高效型农业、保护效益型林业、商品致富型畜牧业”为结构特征的生态型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全面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全县范围除留足人均2亩口粮田外,对水土流失严重的25度以上坡耕地一次退耕到位,1998年一次完成退耕155.5万亩。
三、成果巩固——生态建设的持续发展
2013年延安市率先在全国又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吴起县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以“十川22条流域”为重点,以生态脆弱区和县乡驻地为框架,以“门帘地”、“插花地”为突破口,凡是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全县累计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面积21.3万亩,又为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新的贡献。
吴起县林业局工作人员为实践团成员讲解当地生态建设历程
四、成效与展望——生态建设的成果
经过多年努力,吴起县的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山川大地变绿。全县的林草覆盖率已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目前的72.9%,土壤年侵蚀模数由1997年的每年每平方公里1.53万吨下降到目前的0.5万吨以下,五级以上的大风已由1997年之前的年均19次降为5次。在最新的EOS卫星遥感图片上,一片浓绿的颜色清晰地勾勒出吴起的地貌轮廓,与毗邻地区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是产业结构变优。通过几年的实施,以羊为主的草畜业和以沙棘、山杏为主的林果业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成为群众稳定的致富产业。农林牧三业用地比例由1997年的60:34:6调整为目前的5:74:21。
三是农民观念变新。随着退耕还林的实施,我县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走出农村、脱离农业,发展二、三产业。广大群众建设生态、保护生态已成为自觉行动,一个治理生态、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已在全县上下形成。
四是县域经济实力变强。在退耕还林的带动下,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2023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227.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1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4407元和16918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西部百强县”第62位,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第89位,2022年迈入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强县。
五是农民群众变富。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草畜业、林果业等比较优势产业以及劳务经济等,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202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918元,较1997年的887元净增16031元。
吴起县现如今退耕还林取得的显著成效
实践团的成员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和参与生态建设发展,继续组织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通讯员:曹慧娴 杨蝉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