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上下协同、优秀医疗资源下沉等政策的推进下,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南京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组建“归巢行”大学生志愿服务团,依托二附院同名行动,以“三下乡”形式,来到省内医疗条件薄弱地区,采用义诊等多种形式进行走访与调研。
九秩南医,薪火相传。2024年8月2-3日,团队成员前往盐城市、滨海县,开展了以“医疗服务系民生 共筑乡村健康梦”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来到基层医疗的第一线,感受乡村医疗振兴的硕果累累。
【开展基层义诊 感受暖人乡音】 8月3日,队员们跟随二附院专家在滨海县粮东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了义诊服务。活动现场,村民们在队员们的引导下有序问诊。来自泌尿外科、神经内科、普外科等8个科室专家耐心为群众进行细致健康体检,提供诊疗建议。同时义诊也安排了超声检查、前列腺肿瘤指标筛查等项目,让一些本在大医院里都难预约到的项目真正来到了家门口。
与此同时,实践团队队员准备了血压计、血糖仪等常规检查仪器为村民进行了全方位的基础检查,并根据结果给出饮食与生活的建议。对于数值异常的情况,队员们立刻上报给主任医师,以便后续观察,争取不放过任何一个潜在问题。
“太感谢你们了”,打早便在这里等候的刘奶奶握住队员们的手久久不放下,“原以为就这样随便看看,没想到给我们做了全面检查。真是非常贴心!“
【投身科普宣讲 健康深入人心】 在粮东村,归巢队员利用健康展板等展示媒介,介绍了农村中、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所有前来的长辈们听得明白,听得放心。更有一组队员利用所学临床知识,向村民演示心肺复苏、海姆利克急救法等常用急救方法。
会后,队员们将健康包和精心制作的健康知识宣传册分发给前来的每一位村民,让健康科普在传播渠道有限的农村惠及万家。在实践中促进个人发展,在宣讲中服务家乡人民。
队员对“江苏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粮东村进行了参观。干净、整洁的道路,富有特色的民居,碧波荡漾的河道,未尝不是另一种生生不息的健康。
【参与乡村调研 见证心佑新生】 由于滨海县及盐城市的地理与人口分布优势,此地成为了问卷调研的不二之选。在近一月内,队员根据相应标准制定了《乡镇(村)卫生中心卫生服务能力的现状调查》《农村老年人健康需求问卷》两套调研问卷,旨在从多方面入手,更好地为乡村健康服务提供科学依据。在个人与团体实践中,队员们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对相应群体进行广泛调研,确保数据的全面性、有效性、客观性。
正午时分,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随校领导和医疗专家,在当地村干部的带领下,再次探访慰问身患重大疾病的困难群众和先心病患儿术后家庭。走访过程中,队员们为其送去了生活用品和装满防热解暑、常备药物的健康包。实践团成员还走访慰问了烈士遗属家庭,倾听他们的战斗事迹,感受当年革命者视死如归的精神气概,对烈士为国家作出的牺牲和贡献表示由衷的敬意。队员倪川不禁感叹:“习总书记曾强调:‘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在粮东村村委会,团队成员对红医先锋、驻村第一书记杨健老师进行采访。杨书记从自己的援陕驻村的经历谈起,分析当前的基层医疗,讲述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作为二附院专家和南医校友,杨老师寄语队员,要多学习、多研究、沉淀下去,将理论化为实践,用信念助力医疗。增进人民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改善家乡民众生活更是归巢的铮铮誓言!
【拜访红色基地 体悟革命精神】 8月2日下午,归巢队员整装待发,参观了新四军纪念馆。自“民族危急·铁军诞生”“抗日战旗·遍插华中”“重建军部·浴火重生”“兵民鏖战·坚持敌后”“战胜困难·建设根据地”“局部反攻·扩大解放区”及“走向胜利·创造辉煌”等七个部分,队员们深刻体会新四军的光辉历史,感受新四军八年抗战、十年征程的烽火岁月,
会议室内,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沛霖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节行走的思政课:《铁军铸魂强信念,共筑乡村健康梦》。思政课紧紧围绕铁军精神,将“红医”的传统融入当今的基层医疗建设,助力乡村健康梦。据悉,归巢团队也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制作了“大学生讲思政课”微电影,让更多医学生从“听”思政课到“悟”思政课再到“讲”思政课,亲身感受乡村振兴、医疗改革的全过程,在三下乡的实践中笃行不怠,行稳致远。
58年前,当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传染病时,毛泽东主席欣然命笔:“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如今跨入全面小康,青年们来到农村田间,来到乡村基层医疗的第一线,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新时代,新青年,新征程,“归巢行”队员们凝心聚力、奉献乡村,为基层奉献出属于南医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