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的月初,我校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进行了一次长达七日的实践活动,我们来到了扬州大运河博物馆,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震撼,领悟非遗给我们留下的精美宝藏。
在众多非遗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最深刻印象的,毫无疑问是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古人的重要发明之一。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进行印刷的技术,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然后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印刷形式。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器是868年的《金刚经》(现存大英博物馆),不过雕版印刷可能在大约2000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扬州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是中国国内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艺的城市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印刷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江苏省扬州市的陈义时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在大运河博物馆,我们隔窗相望,雕版印刷术的历史深深刻印进我们的内心,有幸的是我们也看到了一个现存的印刷模板,跨越时空长河带来了一丝历史的厚重气息。
在参观过程,黄宣策同学对雕版印刷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激动的表示,雕版印刷不仅仅只是一个古代文化技术,于现下而言,更是展现了人民智慧的载体,更是历史的一截璀璨缩影。
通过这次实践学习,我们的团队都感悟了许多非遗文化的气息。此次参观不仅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更促进了传统文化流入校园的风气。希望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接触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多的去了解并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