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循迹老兵路,寻声传承人 ——走进滨江区探访抗美援朝老兵张木根

发布时间:2023-08-14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2023年8月,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红忆寻声”社会实践队有幸寻访到了抗美援朝老兵张木根。距离他支援前线、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了72年。白驹过隙,张木根感慨地谈到:“我对党和政府也表示深深地感谢,感谢他们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兵,感谢社会还会记得我们这些老兵。”回溯历史的长河,通过张木根的讲述,那些遥远又珍贵的抗战记忆一一浮现。

“中国人的意志是很顽强的”
——忘不了,老兵的坚毅与勇敢

   “雄赳赳,气昂昂,跨国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张老笑着唱起了当时学过的军歌。正如歌中所吟唱的那样,国家危难之际,年轻的张木根毫不犹豫,怀着一腔热血与爱国之心,毅然奔赴前线,扛起了时代的重担。“作为部队的通讯兵,我参加了甘岭战役,负责组织之间的通信联络。”张老表示,最大的困难是要在敌人的轰炸下一边保持与组织的联系,一边不断转移阵地、重新组装电路。“有一次电线刚换好,炮弹就炸了,很多人根本来不及撤离。”生死一线,战火无情,有时只是慢了那一步,便是天人永隔。

除了战场上的凶险,生活上的艰苦同样威胁着战士们的生命。张老回忆道,朝鲜抗战时期,军队里几乎没有什么食物。饥饿胁迫着每一位战士。零下20多度,战士们艰难前行,张老也因此留下了旧疾,脚上至今仍有冻伤的痕迹。因为没有住的地方,将士们就随意地在山上挖个地洞睡觉。“在战争过程中我没回过家,当时我最大的孩子已经10岁了,但是没有电话、无法写信,根本无法与家里联络。”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折磨,并没有使他退缩,反而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坚定了必胜的信念。
总有人黄沙百战穿金甲,搏一个盛世回响。此生、此身、此爱,只为家国。

“我在部队负责通讯,回‘家’了还继续干”
——忘不了,老兵的付出与奉献

朝鲜战争结束后,张老并没有停止报效祖国的脚步,他回国后马上投身于无声的战争。当时正值“三大改造”时期,虽然民众们的生产建设热情高涨,但是国家基础建设仍比较落后。地面塌方、房屋经年失修,都需要复员的战士支援。张木根承担了当地电路维修的工作,“我很高兴,在朝鲜的时候,电路刚建好就被炸毁了,但是替老百姓建设的电路是能用上一辈子的!”也许张老曾经修建的电线电缆如今早已被新式的电路替代,但是他为国、为民奉献的青春与汗水将永远被时代铭记。
就像潮水无法脱离月球引力,他始终追随着祖国步伐,于时代发展的礁石上刻下不朽的痕迹,教后人铭记。

“现在的发展真是不得了!”
——忘不了,老兵的教诲与期望

采访接近尾声,张老向队员展示了政府为老兵发放的奖章。提及拿到奖章时的感受,96岁高龄的他激动地像个孩子,不断地重复“当然是高兴,我很高兴!”除此之外,屋内最显眼的位置,贴满了一张张照片:社会服务中心的给张老拍的纪念照、与老战友比剪刀手的合照…在采访的过程中,张老不断强调“中国是最好的!国家发展迅速,我也不靠子女,更多靠的是政府对我们的帮助!”自豪与满足之情溢于言表。他和蔼地看着红忆寻声的队员们,如亲切的长辈般语重心长“年轻人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忘记毛主席,忘记我们的党!”
巍巍祖辈筑今朝盛世炎黄,几番风雨,几度波澜。前人栽树亦有后浪之光,不思量,自难忘。
结语
最后,张老悲痛地讲到“当时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现在大多数都没有了…本来十几个人的战友聚会,现在只剩我一个了……”逝者如斯,时间的长河总将那些深沉又珍贵的东西沉没。红忆寻声实践团将一次次叩响那些民族英雄的大门,用声音、用文字、用定格的瞬间,将尘封许久的珍宝打捞,将值得铭记的故事传扬。赓续精神谱系,传承红色记忆,“红忆寻声”一直在路上。

 
作者:黄琼瑶 来源: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红忆寻声”社会实践队
  • 合肥工业大学“三下乡”:松柏亭亭,童心圆梦
  • 循迹老兵路,寻声传承人 ——走进滨江区探访抗美援朝老兵张
  • 苏大学子三下乡 红色印记五卅寻根:寻声五卅宣讲团
  • 福农大三下乡队伍:赴将军山调研学习
  • 三下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赴青海省海晏县暑期社会实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