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井岗英雄,千古人民功臣。7月16日,陕西理工大学土建学院2023年暑期大学“三下乡”——“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调研团队一行来到了汉中市南郑区汉山街道城南社区,瞻仰了“不朽井冈英雄,千古人民功臣”的家——革命烈士何挺颖故居,通过实践调研亲身体会革命烈士的红色基因。
何挺颖烈士故居位于汉山街道办事处城南社区何家湾,有土木结构瓦房3间,门窗为旧式雕花隔扇。室内有古式靠背木床、大衣柜、竹床、竹椅等家具。该故居地处农户房舍中间,故居分为何挺颖父母居室和书房、何挺颖兄弟居室和书房、何挺颖事迹布展厅和多媒体室,保存有近百年前陕南民居特有的生产生活器具、家族资料100多件。馆内何挺颖布展使用了2个房间,共有展版30余面,用300多幅珍贵照片详实纪录了何挺颖在汉中、上海、井冈山等地求学、革命和战斗的经过。
何挺颖烈士,1905年5月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何家湾村,1920年入汉中联中,组织同学会,带头写白话文,成为汉中早期著名的革命青年之一。1923年去上海,先后就读于浦东中学、大同大学、上海大学,1925年5月参加五卅运动,6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年底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6年夏,参加国共两党领导的北伐战争。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随毛泽东奔向井冈山。三湾改编时,任工农革命第四师第一团党代表兼第三营党代表。1928年3月前委改师委,毛泽东改任师长,何挺颖任师委书记。5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何挺颖任11师党代表兼31团党代表。7月在毛泽东指挥下,他带领31团将敌困在永新一带25天;8月指挥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10月当选为第二届湘赣边界特委委员,年底任红军主力28团党代表和党委书记。1929年1月,在江西省大庾(今大余)战斗中身负重伤,后随部队于广东省南雄市乌迳镇转移时,遇敌人袭击不幸牺牲,时年24岁。
为缅怀烈士,启迪来人,1991年4月,南郑政府在东郊建成了何挺颖烈士纪念碑,碑基座上镶贴着“古城学潮”“南京路上”“奔上井冈”“永新大捷”“黄洋界上”青铜浮雕,碑体上镶镌着“何挺颖烈士永垂不朽”和“不朽井冈英雄,千古人民功臣”的金色大字。
在进行调研之前,调研团队的成员对于陕南革命,井冈山革命以及何挺颖烈士生平进行了学习了解,为调研提前打好了基础。按照调研安排,团队成员首先在革命广场进行了学习,广场正中间大大的纪念雕塑向我们诉说着革命烈士们的浴血奋战所获得的艰难胜利以及像我们展示独属于中国人的红色基因。
接着团队一行走进了何挺颖烈士故居,映入眼帘的是何挺颖烈士的雕塑和陕西省文化保护单位的标识,那青铜的雕塑带给我们是震撼,是一位革命烈士那股为国家拼搏的热血之情,让我们向前辈不由得献上了我们最高的敬意,接着我们一起参观了何挺颖父亲何根山曾经使用的书房、卧室等,也了解了何挺颖烈士的生平事迹。土木结构的房屋在层层修缮下已淡化了痕迹,而雕花隔窗还依稀可见。看似小小的四合院,却在当时的社会孕育了新的思想。何挺颖的祖父屡试不第最终决定不让子孙读书,为了摆脱家庭的窘境,不再受到富户的蔑视,何挺颖的父亲何根山便不再遵从。何根山在学堂中学习到西方知识,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提出了“三不”的主张。何挺颖小的时候,将父亲视为了不起的“新人物”,逐渐接受了父亲的新思想,为以后接受新事物打下了思想基础。在不断的学习中,他也受到了马列主义思想的熏陶。他的思想长期走在前列,他将他短暂的一生全部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
本次调研活动激发了成员的爱国情怀,进一步弘扬了正能量,进一步坚定了广大青年学生为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理想信念。使学生在向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烈士致敬的同时,深刻反省自己,严于律己,传承了秦巴红色基因,激发了学生成才报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深深地被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革命气节所感动,思想上接受了更深层次的洗礼。英勇的觉醒——战斗中的南郑共产党人,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