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固根基,高科技兴农增效益
7月9日,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智能科技学院“化茧”发展成就观察团走进重庆市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七星村高标准农田,了解科技兴农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体验田间劳作、感悟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团队与无人机打药技术人员合影)
清晨,团队成员搭乘七星村驻村工作队车辆悠然行进在田间板油路上,阡陌纵横的农田中玉米、烟叶、绿豆和水稻等经济作物生机盎然,与头顶晴朗的天空、远处连绵的青山、近处飞舞的蜻蜓组成一幅独特而壮美的乡村田园画。团队在路边针对七星村居民开展调研。

(调查七星村居民)
随后,观察团跟随七星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海生的脚步来到田埂上,绿油油的水稻郁郁葱葱、长势喜人。陈海生书记介绍:七星村已引入高标准农田,呈现出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渠相连的美景,旱能灌、涝能排,保障了粮食安全,提升了土地流转效率,农作物播种、除草、收割均实现了机械化,打药也采用无人机。七星村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科技含量”显著提升。

(陈海生书记介绍七星村高标准农田)
团队成员在田间走访调研时,正好遇到高标准农田建设者和经营者、全国劳动模范李达山下田放鱼苗。他穿着一双普通塑料凉鞋、戴着一顶印有“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字样的草帽,朴素而亲和。一来到田里便拿起铁锹修理田埂、查看水稻生长情况、挑担运送并投放鱼苗。

(全国劳动模范李达山正在田里播种鱼苗)
劳动之余,他向团队介绍到: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国家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了大力扶持;高标准农田地下20米铺设有排水系统,从稻田边缘可以看到直径1米左右的排水管道;高标准农田的关键技术在于田埂要充分夯实,可保证几千年不垮;七星村的高标准农田达300多亩,可惠及50多户农民,农忙时可解决150人的就业;稻田中留出十分之一的区域深挖1.5米建设一汪鱼塘,形成稻田鱼生态循环种植系统;虽然在高标准农田中种植高产水稻亩产可达2000-3000斤,但价格和口感不好,所以李达山选择种植优质稻,优质稻亩产虽然仅有1000多斤,但口感好、消费者欢迎,售价高、收益高。李达山还提到: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高,基本都是五六十岁的人,愿意接班从事农业的年轻人少,他鼓励年轻人扎根农业发展创业。

(“化茧”发展成就观察团访谈全国劳动模范李达山)
团队还调查了随鱼苗运送车来到田间的水稻种植专家和养鱼专家,据他们介绍:这片水稻品种选取的是优质稻,鱼苗选取的是黄金鲫鱼;优质稻口感好,黄金鲫鱼在田中游动范围大,将水稻上的害虫碰到水中并食用,减少水稻病虫害;鱼产生的排泄物可滋养田埂上的桑树,加固田埂,防止水土流失。

(农科院专家黄文章讲解水稻种植技术)
团队成员观察到,稻田边技术人员在用无人机打农药。他们将农药和水按比例装入水箱,安在无人机上,操控遥控器,伴随着螺旋桨的嗡鸣声,打药无人机升空作业,匀速穿行在农田上空。技术员介绍:无人机打药效果很好,一箱水可以打4亩地。

(了解打药无人机)
“化茧”发展成就观察团成员融入到田间热火朝天的劳动中,体验播放鱼苗、帮助农业生产工人加固“阻鱼网”,防止涨水时鱼逃跑。劳动场面一片祥和。
七星村高标准农田的稻香鱼绿色生态循环生产模式,将水稻和鱼池两种生态系统融合在一起,实现农作物轮作,优化了传统水稻种植模式和收益模式。“稻香鱼米”被打造成为七星村的品牌,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化茧”发展成就观察团
(通讯员:肖力文 审核人:刘小莉 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