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泰院学子三下乡:探乡村发展之道,尽青年奋斗之力
(通讯员 程慧)为探究基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制,尽青年之力服务村民、助力乡村振兴,2023年7月5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知行合一”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吴桥镇高扬村进行了实地调研。
村干村民热心助,访谈之路畅通行2023年7月5日上午,小分队抵达扬州市江都区吴桥镇高扬村,正式开启了访谈调研之旅。在当地村干部和村民的热心帮助与积极配合下,队员们对高扬村村委书记进行了访谈。访谈期间,小分队成员在村民的带领下走农舍、入农业园、探工厂,在深刻感受高扬村建设成就的同时,仔细记录访谈对象的建议与期望,收集关于高扬村农业产业发展之路的细节信息,为帮助村民传递诉求奠定基础。
图为团队成员与高扬村村委书记交流。通讯员 朱航 供图
实践调研乡间行,民声民愿心上记访谈结束后,我们走进高扬村的村子内部,探索示范田园乡村的特色之处。书记介绍道:高扬村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开展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清垃圾、清污水、清厕所、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在建设过程中,结合线路走向,科学选址,先后建成村口标识、文化宣传、生态农园、休闲广场、农家书屋、凉庭、展示景墙、垂钓场所、高扬大舞台、高扬文化展示馆等村庄景观节点30多处。近年来,高扬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人居环境发生了质的提升,村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不断提升。
图为队员们在农家书屋翻阅书籍。通讯员 程慧 供图
寻红色记忆,悟初心使命 7月5日下午,实践队成员走进高扬村的革命烈士红色文化馆以及高扬烈士殉难处。高扬同志为江都县第一任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1946年在江都河南斗争中惨遭敌人机枪扫射中弹牺牲,为纪念革命烈士高扬同志的英勇事迹,取村名为高扬村,并于1991年4月建成高扬烈士殉难处纪念碑。此纪念地已成为谢桥中心小学、五庄、郭庄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随后,队员们参观了高扬村村史纪念馆、农耕文化馆,了解高扬村深厚的红色底蕴以及农耕文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图为村委书记向队员们介绍高扬村村史。通讯员 程慧 供图
文旅激活新势能 共同富裕展新卷 在村委书记的带领下,队员们来到高扬村的白塔河度假庄园,园内环境优美、绿树环绕、池塘宽阔池水清澈,还有天鹅在池面游动,池中更是能看见不少的鱼,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继续向前走,能看到度假园林内还有农家乐、钓鱼点、农家野味饭店等。高扬村依托乡村资源优势,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把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文化特色相结合,突出地域性、个性化特色,打造特色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助力乡村传统文明和现代商业文明在乡村民宿经营中实现高效地融合与统一,进一步推动乡村社会治理转型,促进乡村生活的现代化进程。
图为队员们在考察白塔河度假庄园。通讯员 程慧 供图
科技助农新发展,智慧兴邦创未来 随后,实践团队来到了江都区吴桥现代农业产业园。讲解员带领队员参观了智能化农作物大棚,棚内有南瓜、番茄、黄瓜等农作物20多种。参观过程中,实践队成员针对大棚的温度、适度控制系统,农作物习性等向工作人员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工作人员表示,控温、控湿、上肥技术都已经现代化,比如低于一定湿度会自动喷淋,雨季湿度太大会自动吸湿排放。大棚中有棚顶通风系统等系统,且大棚外有深井,工作人员巧思利用低温的井水在棚内循环,降低酷暑时节的高温,使室温保持在30-35摄氏度之间,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适宜的温度。此外,园区还通过分布在各个棚内的感应器,对农业生产环节的空气温湿度、光照度、二氧化碳浓度、土壤温湿度等信息进行采集,为园区提供精准的生产管理依据。
图为工作人员向队员们介绍蔬菜科技示温系统。通讯员 程慧 供图
图为队员们考察番茄大棚。通讯员 程慧 供图
在高扬村的实地考察学习,让实践队员学习到了丰富的农业知识、总结了大量的乡村振兴经验,也激发了他们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挺膺担当、奋发有为的鸿鹄壮志,他们纷纷表示,要以昂扬的姿态追逐青春梦想,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团队于高扬村门口合照。通讯员 程慧 供图